第四十篇日更,來聊聊書店傳說中的社會影響力。
書店有無社會影響力,如果要我給個結論,應該會用「似有若無」來回應你。為何會用這麼模擬兩可的字眼呢?主要是因為,這個社會影響力,必須在時代框架下,以及書店的主動選擇下,才有討論的機會。
影響力這件事的來源是行動,社會影響力的來源自然就是跟社會群眾互動的行動,在早期戒嚴跟言論管控的時代,辦報、辦出版甚至辦書店,都是一種展現社會影響力的「手段」,沒錯,就是手段,那可不是抱著什麼創業夢在開書店的時代,而是抱著隨時被查封掉的心理準備在作的。報禁解除後,台灣出版迎來百家爭鳴的大爆發時代,這個時代的書店開始轉向,從以前的手段逐漸發展成民生產業,甚至從誠品大崛起時的連鎖書店,宣告了書店走回商業本質,而這時候書店社會影響力,也從對於政治思維的倡議,慢慢移轉成販賣人民知識的擴展與建立,在那個百廢待舉、求知若渴的時代,書店卡在一個時代點上,消費者需求給予了書店權柄,同時也給了書店更大的想像空間。
但時代隨著時間變化,消費者接受資訊的來源也隨之轉移,不同載體的興起,也分食了傳統書店手中的影響力權柄,新的變化應運而生。
隨著規模小型化後,主題式書店隨之興起,伴隨著(戒嚴)後時代青年的憂國憂民跟社會運動,帶著社會批判血液跟憂國青年樹洞期待的議題書店,接棒戒嚴時的社運能量,展開新一波無聲革命的影響力建立。
而下個時代的打破,牽扯到政治勢力的彼消此漲,及台灣科技產業大爆發帶來的第二次經濟奇蹟,人民有錢、經濟發展了,躲在樹洞的青年開始成家,什麼毛的社會影響力,沒有比養一個家、甚至發家致富來的重要,何況在時代撈金浪潮下,先賺錢吧,其他緩緩。
至此,書店純粹商業的時代來臨,光靠政治情懷,已經很難鼓動更多消費者支持,能真的賣書賣到消費者需求跟想像上,是這段期間書店在思考的事情,暢銷書、買榜、折扣戰如今講起來很老掉牙的商業手段,開始留存在讀者心中,成為新模式的社會影響力。
如今,大型書店幻滅、地方創生興起、一人公司提倡、友善書業存在,意外的讓更小更偏遠,甚至跟地方綁定的地方小書店,成了2020年後,台灣人開書店的主要模式,從用力的拉過路客思維(現在跑到網路商城),到現在展現自己特色的模式,社會影響力這詞不知道轉了幾輪,但書店仍在。
所以在這時代,建議大家實際一點,書店即商業,先活著,再來思考你的社會影響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