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植物園,photo by bookarchery
2015年7月4號,新加坡植物園(Botanic Gardens)成為新加坡第一個被列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全世界第一個擁有此殊榮的熱帶花園。
初次造訪植物園的我們,從地鐵站Napier出站後,沿路順著指標,約莫五分鐘的路程即可抵達目的地。印入眼簾的植物園大門上明明白白的昭示著「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on 4 July 2015」,另一側則是該園的歷史註記『Connecting Plants and People since 1859』。
園區很大,我們的目標除了定在將全園走完外,一定要造訪之處還有植物園內的博物館(Heritage Museum)。一路走來可以看見不少當地人在散步、健走及慢跑,當然最多的還是如同我們一樣的遊客,只是令我們感到意外的是進到博物館內,居然只有我們一行人。
植物園博物館,photo by bookarchery
由於在入口處發現館內並沒有任何紙本資料可參考。當然,也沒有工作人員在館內解說。即便如此,透過展覽、展品及互動裝置,新加坡植物園的歷史亦是如此栩栩如生且有條不紊的呈現在訪客眼前。
西元七世紀至十四世紀,新加坡是蘇門答臘三佛齊帝國(室利佛王朝,Sri Vijaya)的貿易中心,爾後因戰略位置重要,更成為兵家互爭之地。1819年東印度公司的代表William Farquhar及Thomas Raffles及當時的蘇丹國王室代表Abdul Rahman及蘇丹長子Tengku Hussein及其子Tengku Ali共同簽署新加坡條約,從此英國開始於新加坡建立貿易據點。

展區一樓,photo by bookarchery
1822年,萊佛士爵士在Government Hill建立植物學實驗園,評估該區潛在之經濟作物價值。1859年,殖民政府向商人Hoo Ah Kay收購土地32公頃,且授予農業園藝協會來建立植物園,當時的植物雖茂密但雜亂不堪。1874年政府接管後,該地成為殖民地植物園。
1877年,英國皇家植物園運來第一批橡膠樹的種子,讓該植物園成為經濟型植物園,1888年植物學家Henry Ridley成為園長,成功種植並推廣橡膠產品,此舉對新加坡、東南亞及全世界橡膠業產生重大影響。除了橡膠外,1925-1949年,Eric Holttum在此研究的蘭花技術更讓新加坡在其後成為頂尖花卉交易中心之一。

博物館二樓,photo by bookarchery

園區餐廳,photo by bookarchery
逛完博物館後,我們按著園區地圖找到餐廳,自助完成點餐、取餐,享受片刻沁涼後再繼續探索全園。園區內有研究機構,可以從窗外看見正在實驗室內做實驗的科研人員、圖書館、沿途經過地標天鵝湖、八角亭,途中遇到三撥向我們問路的人。先是三個做問卷調查的當地中學生,一個拿著空白筆記本,一個發問,另個向發問人遞出問題。問題有點出乎意料,大致上是問:『Will you purchase cosmetic products that conduct anti-animal test? Do you consider yourself an eco-friendly consumer? 』不確定學生的問卷調查主題是否與CSR,ESG及SDGs有關,但我們的答案是圍著這三個核心議題展開。

地標八角亭,photo by bookarchery
回答完問題後,大概已走到園區一半的位置,特別是走過絡繹不絕的人潮集中處Ginger Garden(薑園) 及National Orchid Garden(蘭花園,需購票)後,再度遇到問路的遊客們。一個想去打卡植物園大門上的UNESCO,一個想知道出口究竟在哪。雖然我們能明確指出方向,不過深深覺得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在這座園區內亦是走馬觀花,若要深度之旅,值得用更多時間來探索整合歷史、文化、研究、科技、經濟、觀光於一身的新加坡植物園。

兒童花園,photo by bookarchery
台灣雖有不少世界遺產潛力點,但如同江柏煒教授研究曾指出的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三大準備工作,資源定位、價值論述及規劃方法,要如何讓地域文化與世界文化對話,要如何讓地域史串連全球史,如同新加坡植物園所示範的,從香料貿易、海盜據點、殖民統治、種族多元、及文化融合構築成最獨特的城市國家風景。More than just a garden but for Asian history, biotechnology and Singapore heritage.

garden shop, photo by bookarch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