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為什麼我的故事“有點平”?
很多時候,我們滿懷熱情地寫下一個故事的開頭,腦海裡也有一些模糊的畫面和情節片段,但寫著寫著,卻感覺故事好像“推不動”了。人物似乎總在原地徘徊,情節也缺少起伏,讀起來就像一杯溫吞水,沒什麼味道。更讓人沮喪的是,當我們把稿子投出去,可能會收到編輯這樣的評價:“故事太平淡了”、“矛盾衝突不夠”、“情緒或者情節的期待感不足”。
相信不少寫作者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明明自己覺得這個設定挺有意思,為什麼讀者(或者編輯)就是感覺不到那種吸引力呢?問題可能就出在,我們沒能有效地為故事製造足夠的“張力”。別擔心,這幾乎是每個創作者都可能遇到的階段性問題。這個章節,我們就來聊聊一些實用的方法,試著給你的故事注入活力,讓情節真正“動”起來,告別平淡,抓住讀者的心。
一、 診斷“平淡”:故事卡殼的常見原因
在找到解決辦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導致故事平淡的一些常見“病灶”。有時候,問題並不是出在你的文筆或者創意本身,而是在情節的設計和推進方式上。
1.1 原地打轉的劇情點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腦子裡有一個情節或者一個情緒點,然後接下來的好幾段,甚至好幾章,都在圍繞著這一個點反覆描寫,卻感覺故事並沒有真正往前走?
比如,你想寫一個“追妻火葬場”的故事,發現丈夫出軌了。
第一章,你寫“我看到他和那個女人一起吃飯,沒來陪我,我很難過。”
第二章,你寫“我看到他給那個女人買奶茶,很親密,我更難過。”
第三章,你寫“我看到他送那個女人去醫院,而我生病時他卻不在,我非常難過。”
你看,連續三段劇情,事件雖然換了(吃飯、買奶茶、去醫院),但核心推動的點,都停留在了“我很難過”這個單一的情緒點上。主角除了難過,沒有產生新的想法,沒有采取不同的行動,故事的內核並沒有得到升級和推進。讀者讀了三章,感覺像是看了同一場戲的三個不同角度,新鮮感很快消失,自然會覺得平淡乏味。這種看似在寫,實則在原地踏步的寫法,是造成平淡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目標感的缺失
與“原地打轉”密切相關的是“目標感的缺失”。當故事僅僅圍繞主角的情緒(比如一直難過、一直憤怒)打轉時,往往是因為主角缺少一個明確的、需要去行動、去爭取的目標。
故事要前進,就需要一個驅動力。這個驅動力常常來自於主角內心的“想要”——她渴望達成什麼?她想改變什麼現狀?如果主角只是被動地承受、感受,而沒有產生要去“做什麼”的目標,情節就容易散掉,變成一連串缺乏方向的事件或情緒片段。讀者看不到主角想往哪裡去,自然也就提不起興趣跟隨意她一起走下去。
1.3 潛意識裡的“衝突迴避”
還有一種情況,可能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那就是潛意識裡在迴避寫“衝突”。設計和描寫衝突,尤其是能讓讀者感同身受的衝突,其實是挺費腦子的。有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想要“快點把這段難寫的衝突混過去”,用三言兩語帶過,或者乾脆繞開。
但衝突恰恰是製造情節張力、展現人物弧光、激發讀者情緒的關鍵所在。如果總是迴避衝突,或者衝突的力度不夠,故事自然就會顯得波瀾不驚,缺少看點。
二、 給故事注入動力:目標與阻礙
認識到“平淡”的成因後,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了。讓故事“動”起來的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給你的主角明確的“目標”,併為她實現目標設置“阻礙”。
2.1 核心法則:設定目標,製造困難
簡單來說,情節就像一場旅程。主角是旅行者,她需要一個目的地(目標),而路上的各種挑戰(阻礙)則構成了旅程的風景和故事。
當一個事件發生後(比如前文提到的發現丈夫出軌),主角的情緒(難過、失望、憤怒、麻木等)是第一反應,但這不應該是終點。緊接著,這些情緒應該催生出一個行動的“目標”。
比如,因為難過和失望,她的目標可能是:“我要離婚,離開這個人。”
因為憤怒和不甘,她的目標可能是:“我要報復,讓他們身敗名裂。”
因為心死和想要重新開始,她的目標可能是:“我要徹底消失,讓他們後悔。”
甚至更現實的目標:“我要分割財產,爭取孩子的撫養權。”
你看,一旦有了具體的目標,主角就從一個被動的情緒承受者,變成了一個主動的行動者。故事的重心就從“他做了什麼讓我難過”轉向了“為了我的目標,我要去做什麼”。
2.2 如何設定有效的目標?
有效的目標通常具備以下特點:
源於內心:這個目標是主角內心真實渴望的,與她的性格、處境和剛剛經歷的事件緊密相關。
具體明確:目標越具體越好。“我要變好”就不如“我要離婚並爭取到孩子的撫養權”來得明確。
驅動行動:這個目標能自然而然地引出主角接下來要採取的一系列行動。
2.3 困難是動力的催化劑
光有目標還不夠,如果目標輕易就能實現,故事一樣會很平淡。這時候,“阻礙”就登場了。阻礙,就是橫亙在主角和她的目標之間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繼續用“離婚”這個目標舉例,主角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對方不同意:丈夫可能出於各種原因(不想分財產、維護形象、控制慾等)拒絕離婚。
家庭壓力:公婆可能會用孩子、道德、經濟等進行脅迫或勸阻。
現實困境:作為家庭主婦,可能擔心離婚後的經濟來源;或者在收集對方出軌證據時困難重重。
情感羈絆:對孩子的不捨,甚至對過往感情的一絲留戀,都可能成為內心的阻礙。
這些困難會讓主角的“離婚之路”變得波折,充滿不確定性。而主角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所採取的行動——比如,諮詢律師、尋找證據、與家人談判、尋求幫助、自我成長等等——就構成了實實在在向前推進的情節。她在行動中遭遇新的衝突,做出選擇,展現智慧或掙扎,這整個過程,就充滿了張力,讓讀者想要跟隨她一起去看最終的結果。
三、 讓衝突更“扎心”:事件的選擇與設計
我們已經知道,目標和阻礙是推動情節前進的引擎。但是,僅僅設置了阻礙還不夠。同樣一個困難,用不同的具體事件來呈現,給讀者帶來的感受可能天差地別。要想讓故事更有張力,我們就需要學會精心選擇和設計那些能夠真正“扎”到讀者心裡的事件。
3.1 同一阻礙,不同“痛感”
想象一下,你的女主角下定決心要離婚,但丈夫就是不同意,這就是阻礙。現在,我們來看看丈夫不同意的原因,感受一下不同原因帶來的“痛感”差異:
原因 A: 丈夫說:“我現在正處在升職的關鍵時期,不能出任何負面新聞影響前途。我們暫時緩緩,等我升職之後,財產方面我會多補償你一些。”
這種原因雖然也讓人生氣(畢竟他出軌在先),但聽起來似乎還有點“人話”,像是一種基於利弊權衡的、相對“正常”的自私。女主角可能會感到憤怒、無奈,但恨意或許沒那麼深。
原因 B: 丈夫冷笑著說:“離婚?你想得美!這些年你在家吃我的喝我的,現在想分走我一半家產?門兒都沒有!再說,你走了誰給我做飯洗衣服帶孩子?我可不想花錢請保姆。”
這種原因就遠比前一個更傷人。它完全抹殺了女主角多年的付出,將她視為免費保姆和可以隨意丟棄的附屬品,充滿了功利和涼薄。這種“痛感”明顯加深了,讀者的憤怒值也會隨之飆升。
原因 C: 經過一番調查,女主角震驚地發現,丈夫(甚至可能聯合了那個第三者,比如她的“好閨蜜”)早就給她買了高額意外保險,正計劃製造一場“意外”讓她消失,這樣他們就能名正言順地繼承她的財產(甚至可能包括她孃家的財產)。暫時不離婚,只是為了方便實施他們的惡毒計劃。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自私或涼薄了,而是赤裸裸的歹毒和背叛,甚至威脅到了生命安全。這種阻礙帶來的“痛感”無疑是頂級的,足以讓讀者感到毛骨悚然,對反派的恨意也達到了極點。
看到了嗎?同樣是“離婚受阻”這一個困難,由於引發困難的具體“事件”(丈夫的真實意圖)不同,其激烈程度、可惡程度以及帶給主角和讀者的情感衝擊力,是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的。原因A可能只是小幅度的情緒波動,而原因C則能掀起驚濤駭浪。
3.2 尋找“最痛點”:選擇直擊人心的事件
要想讓故事不平淡,我們就要敢於去觸碰那些“最痛的點”。在設計情節,尤其是設計阻礙和衝突時,要多問自己一句:這個事件,夠不夠“痛”?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讀者(以及主角)的情緒?
有時候,我們需要讓事件“遭人恨”一點,甚至“奇葩”一點。越是戳中人們普遍的道德底線、情感軟肋,或者越是展現出人性的極端(無論是極好還是極壞),往往越能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或激烈的聲討,也就越能避免平淡。
但是,強調“遭人恨”和“奇葩”,並不意味著可以天馬行空地胡編亂造。再“狗血”、再奇葩的事件,也需要有現實的根基。 這個根基,可能是現實中確實存在的極端案例,也可能是一種普遍的情感邏輯或人性弱點。
比如,“外星人為了搶奪我的家產,殺了我全家”,這個設定夠奇葩了吧?但讀者很難代入,因為缺乏現實基礎。可如果改成“丈夫為了獨吞家產,與情人合謀殺了我全家”,雖然同樣殘酷和極端,但讀者卻能瞬間代入,因為這是基於人性的貪婪和惡毒,是現實中(儘管罕見)可能發生的慘劇。
所以,選擇事件時,要追求衝擊力,但更要保證它在情感邏輯或現實可能性上是站得住腳的。要讓讀者覺得“雖然很過分/很慘,但確實有可能發生”或者“這種感受我懂”,而不是“這都什麼跟什麼,太扯了”。
3.3 人設與事件的統一:避免邏輯硬傷
在追求“痛點”和衝擊力時,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必須遵守:事件的設計必須符合你給人物設定的性格和行為邏輯(即“人設”)。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假設故事的設定是“我(主角)肝臟破裂急需救治,但我的父母卻更關心只是受了輕傷的弟弟”。這個情節本身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痛感”。但父母具體會怎麼做,取決於你給他們設定的“人設”。
人設 1:父母雖然偏心弟弟,但並非完全不愛主角,只是愛得不均衡,更容易相信弟弟。
合理事件:車禍現場,弟弟惡人先告狀,謊稱是主角推他導致受傷,並誇大傷情;同時,主角因為劇痛難以清晰辯解,甚至被弟弟誣陷為“裝痛博同情”。父母在信息不對稱和偏心的雙重影響下,“誤會”了主角,急著帶弟弟去醫院,過程中可能還會責罵主角“不懂事”、“就知道惹禍”。——這種情況下,父母的行為雖然傷人,但符合他們“偏心但非完全冷血”的設定,根源在於“誤會”和“偏信”。讀者會為主角感到委屈和憤怒,後續也為父母的後悔留下了可能。
不合理事件:父母明確知道主角肝臟破裂、生命垂危,弟弟只是擦破皮,卻依然對主角說:“你活該!死了算了!”然後只帶弟弟走了。——這就與“並非完全不愛”的人設產生了嚴重衝突。讀者會覺得“這父母怎麼回事?前後矛盾”,代入感瞬間消失,只會覺得莫名其妙。
人設 2:父母極度重男輕女/偏心,從小就虐待、厭惡主角,對她的生死毫不在乎。
合理事件:在這種人設下,即使他們知道主角重傷、弟弟輕傷,說出“死了更好,省心了”之類的話,做出棄之不顧的行為,反而是符合他們冷血人設的。這種父母雖然極端,但現實中並非完全沒有。只要你前期鋪墊好了這種極端人設,那麼後續的殘酷行為就是邏輯自洽的。
簡單來說,你給人物穿上了什麼樣的“衣服”(人設),就決定了他/她會做出什麼樣的舉動,說什麼樣的話。不能為了追求一時的“爽點”或“虐點”,就讓人物做出違背其核心設定的事情。一旦讀者察覺到這種邏輯上的“硬傷”,就會立刻“出戏”,你前面營造的所有情緒和氛圍都可能功虧一簣。好的故事,人物和情節永遠是相互成就,高度統一的。
四、 讓節奏起飛:劇情點的升級
前面我們提到,“原地打轉”是導致故事平淡的常見原因。那麼反過來,避免平淡的關鍵就在於讓劇情點不斷“升級”,推動故事真正地向前發展,而不是在同一個層級上反覆消耗。
4.1 什麼是劇情點升級?
劇情點升級,意味著你的故事在向前推進的過程中,無論是人物的情感、遭遇的事件,還是追求的目標,都發生了階段性的變化或提升,進入了新的層面。它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發展和深化。
4.2 升級的類型
升級可以體現在多個維度:
情緒升級:主角的情感不再僅僅停留在最初的“難過”或“震驚”。隨著情節發展,她的情緒應該有層次、有遞進。比如,從最初發現背叛時的傷心絕望,升級到認清現實後的冷靜和決心,再到採取行動時的憤怒和力量,或者在遭遇挫折時的迷茫與掙扎,最後達成目標時的釋然或新的思考。這個情緒的“階梯”本身就構成了故事的內在起伏。需要注意的是,情緒升級不是指用更激烈的詞語去描述同一種感受,而是指情感狀態本身的轉變和發展。
事件升級:後續發生的事件,應該比之前的事件帶來更強的衝擊力、更關鍵的影響,或者將衝突推向更激烈的高潮。比如,在離婚故事裡,從最初“看到丈夫和別人吃飯”,升級到“當面對峙,發生爭吵”,再升級到“丈夫為了阻止離婚,開始威脅或使用手段”,再到“主角找到關鍵證據,發起反擊”。每一個事件都將矛盾推向了新的高度,讓讀者感受到情節在一浪高過一浪地推進。
目標升級:有時候,隨著劇情的發展和主角認識的深化,她最初的目標也可能發生變化或升級。比如,一開始的目標可能只是“順利離婚,拿到撫養權”,但在過程中遭遇了對方的無情打壓和算計後,目標可能升級為“不僅要離婚,還要讓他為所作所為付出代價,揭露他的真面目”,甚至可能在解決自身困境後,衍生出幫助其他類似遭遇者的更大目標。目標的升級,往往也伴隨著主角的成長弧光。
有意識地在這些維度上推動“升級”,你的故事就不會卡在某個環節,而是呈現出動態發展的活力。
五、 製造驚奇:反轉的力量
如果說目標、阻礙、事件選擇和升級是讓故事“動起來”的基礎動力,那麼“反轉”就是給故事注入“爆發力”和“驚奇感”的強效催化劑。
5.1 反轉的魅力:打破或實現期待
反轉,顧名思義,就是在情節發展到某個節點時,突然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折,徹底顛覆之前的局面、人物關係或者讀者預期。它可能是:
一直處於弱勢的主角,突然亮出底牌,絕地反擊。
看似板上釘釘的事情,卻因為一個隱藏細節而完全改變走向。
某個角色的真實身份或目的,與之前的表現截然不同。
讀者以為即將達成的目標(如復仇成功),卻在最後一刻功虧一簣(或者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達成)。
讀者看故事,很大程度上是在看一種“期待”的實現與否。他們期待壞人受到懲罰,期待主角達成心願,期待謎底揭曉。反轉的魅力就在於,它要麼在讀者最意想不到的時候,“啪”地一下打破了這種期待,製造出震驚、緊張、揪心等強烈的情緒;要麼就是在吊足胃口之後,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加倍地實現了讀者的期待,帶來巨大的滿足感和興奮感。
5.2 反轉如何避免平淡?
一個設計精良的反轉,能夠瞬間點燃整個故事。它天然地製造了情節的“峰迴路轉”:
在復仇文裡,反轉發生前,往往是反派囂張得意,主角步步維艱,情緒曲線是壓抑的;反轉發生時,力量對比瞬間逆轉,反派被打落塵埃,主角揚眉吐氣,情緒曲線急劇上揚,形成巨大的落差。
在追妻火葬場文裡,反轉發生前,是男主角高高在上,虐待或忽視女主角;反轉發生(比如女主角心死離開或變得強大),男主角開始後悔、追逐,原來的權力關係顛倒過來,同樣形成了強烈的戲劇性起伏。
這種由反轉帶來的巨大落差和情緒波動,是打破平淡、讓故事高潮迭起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5.3 構思中的反轉意識
既然反轉如此重要,我們就應該在構思階段就有意識地去設計它。不要等到故事寫到一半,才發現太平淡了,臨時想加個反轉,那樣往往會顯得生硬。
提前規劃:在搭建故事框架時,就要思考:故事的高潮在哪裡?結局是怎樣的?有沒有可能設置一個或幾個關鍵的反轉點?這個反轉點大概會發生在故事的哪個階段?
精心鋪墊:好的反轉不是憑空掉下來的,它需要前面有不動聲色的鋪墊。這些鋪墊可能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一句話、一個眼神,在反轉揭曉時,讀者回想起來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
利用卡點:反轉常常是設置懸念和“卡點”(Cliffhanger)的最佳時機。在一個關鍵的反轉剛剛發生,或者即將揭曉時結束一個章節或片段,能夠極大地激發讀者的閱讀慾望。
當然,反轉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為了反轉而反轉。它必須服務於你的主題和人物,並且保持邏輯上的合理性。但擁有“反轉意識”,會讓你的創作思路更加開闊,更容易寫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結語:讓你的故事“活”起來
總結一下,想要讓你的短篇故事告別平淡,變得更有張力,不妨試試這幾招:
1.明確目標,設置阻礙:給主角一個清晰的行動方向,並讓她在前進路上不斷遭遇挑戰。
2.精心選擇,製造“痛點”:用更具衝擊力、更能觸動人心的具體事件來呈現衝突,但要確保事件符合人物設定和現實邏輯。
3.推動升級,避免重複:讓人物的情緒、遭遇的事件或追求的目標不斷髮展變化,進入新的層次。
4.善用反轉,製造驚奇:在關鍵節點設計意想不到的轉折,打破或實現讀者期待,掀起情節高潮。
這些方法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常常需要結合運用。掌握它們,需要不斷的練習和思考。但只要你有意識地去運用這些技巧,勤於實踐,相信你的故事一定能慢慢“活”起來,展現出它應有的光彩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