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的親密關係,本身就具有很高的難度,長期而深度的婚外親密關係,更是困難重重,需要兩個高度自覺與成熟的靈魂,才有辦法長久經營這樣的感情。
「曖」,不明也;「昧」,隱藏、不明白——這是教育部網路字典對曖、昧兩字的解釋;不同的字卻有著相同的意義,都在描述一種模糊、不甚清晰的狀態。「曖昧」,正是《花樣年華》這部電影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從故事中男女主角的愛情,到劇中各種人物間的溝通表達,從時空背景的設定,到視覺與音樂的呈現,整部電影都瀰漫著濃濃的「曖昧」氛圍。
《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於2000年上映,不僅獲得港台,以及世界各地的多項專業獎項,更被眾多專業機構評選為全球,或區域性的最佳電影之一。例如在BBC的「21世紀100大最佳電影」中,這部電影名列第二,僅次於大衛·林奇的《穆荷蘭大道》,可見《花樣年華》在專業與藝術成就上備受推崇。王家衛的留白術,那些沒說出口的才是重點
儘管獲得如此高的評價,《花樣年華》的故事結構,並不複雜,它只是一個簡單的,鄰居間婚外情故事。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與張曼玉飾演的陳太太蘇麗珍,巧合地在同一天,搬進同一棟公寓,成為彼此的隔壁鄰居。他們各自發現配偶的異樣,在彼此試探中,確認了配偶間的婚外情關係,卻也不知不覺地,走上了與配偶相同的情感道路。
整部電影圍繞在周慕雲和蘇麗珍的生活與互動:從初識時在狹窄樓梯間的禮貌寒暄,與同層樓上海房東、鄰居間的打麻將與社交聊天,到發覺彼此配偶異樣後的小心試探,互為戰友時發現的共同文學興趣,以及彼此關係愈來愈深入後的自我欺騙......
周慕雲一直想弄清楚,他們各自的配偶是如何開始的,後來才體認到,原來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覺間開始的。整部電影中,我們隨著劇組的帶領,見證了周慕雲與蘇麗珍,從陌生到成為情人的漫長「不知不覺」,那段綿長的「曖昧」過程。即便到了電影尾聲,王家衛依然沒有給觀眾一個百分百確定的結局——蘇麗珍再度回到當初與周慕雲相識的公寓居住,而且帶著一個孩子。這個孩子的生父是誰?沒有明說的答案留給觀眾無盡的遐想。
東方vs西方,婚外情題材的美學光譜
關於婚外情的知名作品不少,最著名的如1995年上映的《麥迪遜之橋》,或是從1981年至2022年間,被多次翻拍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些電影中的情感,大多直接而奔放,相較之下,《花樣年華》顯得格外隱晦與內斂,網路上有評論認為,這樣的風格體現了東方式的「留白美學」。
或許是吧,王家衛以一種東方式的詩意,拍出了周慕雲與蘇麗珍,在經歷不被主流價值認可的情感關係時,兩人間那些,無法言說的壓抑與掙扎,但我更認為,王家衛以他細膩的觀察,捕捉到了,關係中那些眼睛看不見的情感與情緒流動,藉由劇中一個個看似平常的物件、人物間細微的表情動作,以及那些沒有說破的話語,將抽象的情感,顯影成具體的故事。
不只是婚外情,而是關係的深描
王家衛看似用獨特的手法——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創作了一部關於婚外情的作品,但我更認為,相較於其他創作者,王家衛捕捉到了更多婚外情中的真實,或者,更嚴謹地說,是親密關係中的真實。
王家衛曾經說過,他不是要拍一部傳統的「外遇電影」,他更感興趣的是在這樣的情境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壓抑與秘密。其實,只要是夠親近、重要的關係,哪一段沒有壓力與秘密?從親密關係到親子關係皆是如此,只是在婚外的親密關係裡,在不被主流價值認可的壓力下,壓力與秘密的濃度顯得格外高。
因此,婚外關係是難度超高的親密關係,深度的親密關係,本身就具有很高的難度,長期而深度的婚外親密關係,更是困難重重,需要兩個高度自覺與成熟的靈魂,才有辦法長久經營這樣的感情。
關係是旅程,不是結果
誠如周慕雲所理解的,其實所有的開始都是不知不覺的,既然是不知不覺,也就不該有絕對的是非道德論斷,在情感關係裡,除非特殊狀況,否則不會有人想要偷偷摸摸,都是遇到了,只好去接受這樣的考驗。
至於結局是什麼,重要嗎?在一起就算是Happy Ending了嗎?即便是主流價值認可的伴侶關係,結了婚也可能會離婚,更何況,現在的我們都很清楚,王子與公主在一起之後,未必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更多的可能是試煉的開始。
所有的親密關係,都是一場高難度的試煉,以及自我認識的深度旅程。身而為人,我們沒有人,具有預見結局的大能,放下對結果的執念,且行且修正,且行且珍惜,或許就是我們善待自己、善待伴侶,以及善待關係的最好方式。
這篇文章也可以用聽的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