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傑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是美國的開國元勳之一,以其多方面的才能和貢獻深植人心。他不僅是一位政治家,還是著名的發明家、出版人、作家與科學家。人們常記得他在雷電交加的夜晚放風箏進行實驗的勇氣,也讚嘆他發明雙焦眼鏡、富蘭克林壁爐與早期導尿管等實用工具。他的一生體現了對知識、實用與社會責任的追求。
富蘭克林對工作的態度頗具矛盾性。一方面,他自嘲是「世界上最懶惰的人」,認為自己發明各種裝置只是為了減少日後的勞力;另一方面,出身清教徒家庭的他深信勤奮與節儉是獲得救贖的途徑,視怠惰為「吞噬一切美德的死海」。在他看來,即便一個人有幸無需為基本生活奔波,也應妥善運用時間,從事有意義且具生產力的活動。
為了自我督促,富蘭克林隨身攜帶一份列有十三項美德的清單,並每日檢視自己是否實踐這些準則。他最重視其中的「勤奮」,定義為「抓緊時間,始終從事有價值之事」。他堅持嚴格的日常作息,清晨五點起床擬定當日計畫,日間安排工作、餐食與家務,晚上則保留時間進行反思與娛樂,並在睡前向上帝致謝。
至1748年,年僅42歲的富蘭克林已財務無虞,得以將大部分心力投入政治、發明與科學研究等他認為對社會更具意義的領域。他經營的《賓州公報》( Pennsylvania Gazette )為他帶來穩定收入,報社日常營運由兩名奴隸負責(富蘭克林在晚年成為堅定的廢奴主義者,並最終釋放了他們)。當年,他曾寫信給一位年輕商人,分享關於時間與金錢的觀念。他曾寫道:「別忘了,時間就是金錢。」
富蘭克林進一步解釋,金錢具有繁殖能力,不僅能生利息,也能轉化為資產增值。他警告說:「錢可以生錢,而這些錢又能再生更多錢。若將這頭能繁殖的母豬殺掉,便等同摧毀她未來成百上千代的後代。」
這句「時間就是金錢」的名言如今與富蘭克林密不可分,但實際上,最早出處可追溯至1573年克羅埃西亞商人班尼迪托・科特魯利( Benedetto Cotrugli )的著作《商業與完美商人》。無論如何,富蘭克林的生平與言行,成功塑造了美國人對勞動與成功的基本價值觀。
爾後,他的自傳《富蘭克林》於1791年先在法國出版,1793年以英文問世,很快便在美國廣為流傳。書中不僅描繪了他白手起家的歷程,也傳達了「努力+節制」即可實現美國夢的信念,成為美國勵志文化的範本。雖然「白手起家」的觀念並非由他首創,但富蘭克林的故事奠定了美國人對財富、成功與個人成就的主流想像。
隨著十九世紀新移民浪潮帶來身份焦慮,美國人再次借助富蘭克林的形象來重申自我認同。他所倡導的價值觀 : 不浪費時間、追求實用、遠離無謂之事。至今仍影響著美國人對金錢與工作的態度。不以奢侈為榮,傾向將資源用於社區建設與公共福祉,展現了不同於歐洲貴族的資本使用哲學。
富蘭克林於1790年4月17日辭世,與妻子合葬於費城基督教堂( Christ Church )墓園。自1928年起,他的肖像被印在每張百元美鈔上,隨著美元成為世界主要貨幣之一,富蘭克林的面孔也因而廣為人知。2005年,美國線上票選「最偉大的美國人」活動中,富蘭克林名列第五,顯示其歷久彌新的影響力。
當我們回顧班傑明・富蘭克林的一生,不難發現,他所代表的不僅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政治家或發明家,而是一種價值體系的化身 : 在現代資本主義尚未成形之時,他已描繪出一幅以個人勤奮、節制、實用與自我提升為核心的成功藍圖。
富蘭克林的人生提醒我們:真正的自由,不僅是擺脫匱乏,更是能自主選擇如何運用時間與能力,去建構一個更有意義的世界。在金錢與道德之間,找到一條通往個人完善與社會進步的平衡之路。這正是他留給後世最深刻的遺產。
資料參考 : Wiki、《富蘭克林》、T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