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雅明:多重面向》閱讀筆記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作者:詹明信
閱讀評分:3 / 5

💡前言

  班雅明是二十世紀德國重要思想家,其寓言式書寫、遊蕩者、辯證意象、靈光等概念,對後來的藝術、文化研究、社會學等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本書是美國文化研究學者詹明信,對班雅明思想的重新梳理和詮釋。作者將其概念加以匯總後,對其思想的核心、思想的政治性及反抗法西斯與資本主義等問題,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和闡述。

raw-image


📌書寫的碎片化

  班雅明的文字方式以其具有寓言性質著稱。不過他的書寫卻相當碎片化,像是各種筆記的拼貼,畫面的蒙太奇跳接,以及性質互異的收藏品的羅列。本書作者詹明信認為,寓言正是一些混亂的碎片紀錄,用以再現世界的紛雜性與異質性。

  而這種碎片化的書寫,又與班雅明當時的社會有關。二十世紀初,德國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試圖讓人們服膺於它的統治,及其商品式的規格化、單一化與同質性。因此,班雅明試圖以非貫連的書寫表現他所認知的社會的多重面向,並展示其對資本主義體制及其意識形態的「斷裂」:透過異質性與資本主義體制拉開距離,分解人們對資本主義的專注力和服從性。

  碎片同時也是一種經驗的再現。班雅明認為,經驗在時間裡充滿變化,其表達過程會造成重組。經驗與意向,存於期盼的時間裡,也就是經驗如何被重新詮釋取決於人們對未來的期望。在此,經驗也就是不斷將概念吸納並轉化的過程,其特點在於作出區隔,製造異質性、非同一性,進而與資本主義決裂。

 

📌遊蕩者

  遊蕩者則是碎片經驗的載體範示。他們抗拒或被拒絕既定的社會職位,拒絕自身成為商品化,而成為一種「空洞的」存在。他們在城市遊蕩,瞥視並採集沿途景象,吸納外在世界,從而轉化為自己的觀點或作品。班雅明關於遊蕩者的討論,係以十九世紀中期法國詩人波特萊爾為案例,指出這位詩人如何再現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那種繁榮的殘破。他們試圖重新詮釋資本主義世界,進而開展出不同於資本主義的世界。

  這在象徵層面無疑帶有反抗的浪漫情懷的想像。不過本書卻沒有告訴我們,遊蕩者的出現,背後是什麼樣的社會條件?

  如果從社會學者布赫迪厄的觀點來看,這其實與當時高等教育擴張有關。在《藝術的法則》這本書中,他曾提到:十九世紀中期文憑過剩,許多青年學子被既定的社會職位拒絕,轉而流向文化場域,試圖從事藝術活動,藉此反過來拒絕社會秩序。遊蕩者的藝術風格,正是他們在文化場域中競逐位置與名望的一種策略,用以在其中反抗資本主義、反抗資產階級與中產階級父母,或反抗資本主義下的循規蹈矩的生活。

  不過這些藝術風格與其說是反抗,不如說更近似於一種逃逸,即試圖通過文化創作,從資本主義逃逸出來。它主要是在文化上帶有某種象徵性質的反叛,但對於勞工聯合起來反抗資本主義,卻不一定具有明顯的成效。

  但無論如何,資本主義與反對資本主義等各方勢力,也因此形成了對峙或抗衡的態勢。歷史就是這些動態。

 

📌星座布列的態勢

  然而歷史的分期並不是一種全面更迭,不是一夕之間直接從一個時代全面轉變為另一個時代。在轉變過程中,它必然包含著新舊交替共存的現象:新興勢力不斷進攻拓展陣地,保守勢力則設法防衛自己的陣地並隨時準備反撲。歷史不是一以貫之的連續線性進程,而是不斷處在異質紛雜的狀態。

  換言之,歷史是無時無刻的動態的發展,各種勢力在其中競逐折衝,形成縱橫交錯的關係,使得歷史充滿動態感與異質性。而這些勢力就如同星座布列的態勢,閃爍隱現、明滅不定、此消彼長,根據星辰所在的不同空間也產生不同的進展與面貌。每一個閃現明滅都可能衍生不同的路向。

 

📌辯證意象

  辯證意象就是一種路向的換軌器。它是班雅明提出的歷史概念,指的是一種對過往認知所閃現出來的意象。這種所謂的閃現,同時包涵著一種停頓靜止。詹明信對此特別強調,這種靜止並非後來被曲解的那樣是所謂的「歷史的停止」或「歷史的終結」。它更近似於一種暫停的定格畫面:在此,我們得以從不同角度思索並轉化事態的發展,因為每一個定格都可能開展出多重態勢與多重路向——特別是不同於資本主義或法西斯主義的路向。一句話:在實體存在的限界,探索實體之間變革的分界線。彌賽亞將在此顯現。

  這種路向與分界尤為重要,因為它是班雅明的歷史概念的政治核心:反抗資本主義、法西斯主義的政治與歷史觀。對班雅明來說,這意味著必須以「政治」觀點取代人們對過往認知的「歷史」觀點。過往的「歷史」觀點在此指的是資本主義發展進程,資產階級式的意識形態,及其統治並貫穿於社會大眾的統一性或同質性。而「政治」觀點則是建構與資本主義區隔的歷史觀,包括革命、起義、反抗,開展不同的時空路向,進而破除資本主義的歷史連貫性。

 

📌靈光與政治

  靈光是一種形象光暈,讓群眾墜入其中,有時也在權力統治方面起了作用。靈光是班雅明思想的重要概念,它原先是一個與繪畫有關的詞彙,通常係指聖像頭部後方的環狀光暈,隱含一種宗教式的神聖性、偶像崇拜甚至是專斷性。靈光使藝術裹上一層神秘而崇高的神聖性,越是佔有這種神秘的崇高,越是能夠獲得支配的權力。

  後來隨著相機、攝影機與電影等科技發展,人們逐漸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因為機械讓藝術變得具有可複製性,去除了藝術的神秘化,即上層社會對藝術的壟斷,而讓人們對藝術能有不同的創造和詮釋。

  然而,資本主義流行化且單一化的商品,卻在某種程度上又使靈光恢復,讓人們從偶像崇拜變成了商品拜物教。而這種崇拜的狂熱,在法西斯主義達到極致。在班雅明看來,法西斯即是一種政治美學化,也就是對法西斯進行美學包裝讓其塗上靈光,進而使群眾入迷並對其高度崇拜。

  而為了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政治美學化,班雅明認為,應該提倡大眾階級的美學政治化。在這個過程中,大眾不同個體對於各種事物將產出不同的認知和詮釋,其目的在於和法西斯進行斷裂,使法西斯的靈光失效,卸除其認知武裝。簡言之,班雅明提倡的大眾政治,即是以大眾的多樣性、異質性及其引發的反抗性,來對付獨裁的單一性、同質性及其施加的服從性。

 

⚡小結

  班雅明的思想歷來晦澀,許多詞句儘管能夠讀通,但卻難以會意,如何理解其傳達的意象,自然也是因人而異。這或許也是班雅明所樂見: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因為解除靈光的綑綁,不僅是去除統治階級的思想獨斷性,也是讓大眾由自己的意思去思索,進而創造各式各樣的認知與詮釋。

  對他來說,這也正是大眾的政治化,即透過異質性反抗資本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同一性,進而開展不同的歷史道路。至此,我們方能理解貫穿著班雅明思想的政治內核:反對資本主義與法西斯主義。

  然而,資本主義至今早已進化,強調多樣性、多角經營。因此過於拘泥於單一和異質的對立,似乎未能切中資本主義的問題核心:階級剝削和支配、經濟週期危機。而針對這些問題,工人階級的聯合仍是反抗的關鍵。因此我們就不免好奇:只有異質性卻沒有組織的大眾,真的能夠反抗資本主義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五個班雅明上午,整理贈書已達300餘本,往後幾日需再騰出200本,以實現初期贈書500本的約定。我許久未如此搬運重物了,腰部負擔過重有些痠疼,趕緊做點簡易瑜伽,腰痠終於獲得了緩解。   話說回來,儘管大量搬書導致不運動的人腰痠背痛,不過,這勞其筋骨的動作,也帶來了好處。例如,最近,衛城出版了繁體中文版《班
avatar
邱振瑞
2024-05-31
哲學筆記與反思:班雅明與廢墟哲學(後篇)📍哲學與現代本土劇的反思 這也令我反思回顧台灣的本土八點檔,為何劇情總是集團的興衰、兄弟鬩牆、女性間的爭鬥、財產鬥爭、千篇一律的內容,民眾們卻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呢? 比起艱深的題材,或許這樣通俗的劇本,更能讓民眾從中看到某一部份自己的人生倒影而產生共鳴 ,得以宣洩情感吧! 班雅明反而是最欣賞這些
Thumbnail
avatar
伊蓮
2023-12-24
哲學筆記與反思:班雅明與廢墟哲學(中篇)(續前篇) 📍現代社會及社群媒體 現今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崛起下,人們比以往擁有更多管道去意識到其他人的生活,難免起了比較之心,滿足證明自己比別人過得更好的慾望。 另外,由於科技技術日新月異,如宇宙爆炸般的海量資訊向我們席捲而來,五花八門的線上課程,販賣著焦慮與自我不足的恐懼,導致現代社會瀰漫
Thumbnail
avatar
伊蓮
2023-12-17
哲學筆記與反思:班雅明與廢墟哲學(上篇)📍前言 近期受到父親啟蒙,持續接觸哲學,並拜賜鏡好聽所製作的哲學好好玩,主講人紀金慶老師詳細地闡述了班雅明的哲學理念,深入淺出、入木三分的解析,讓我墜入、沉浸於哲學淵淵長河之中。 📍哲學慰藉vs社會觀點 哲學中總是富含許多可以解釋現代社會為何演變至今的現象,印證社會現象的前因後
Thumbnail
avatar
伊蓮
2023-12-14
誣賴班雅明?日前在某網路閱讀社團貼文。提及向圖書館借書,是逼迫自己閱讀的方式之一。不過由於我缺乏部份基礎知識,有些書讀了還是不懂,不如事先放棄,比如班雅明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我不熟悉波特萊爾、普魯斯特和卡夫卡等等,班雅明分析再精妙,我恐怕吸收有限,不如等熟悉相關文本再閱讀。 某人留言說明《機械複製時代
Thumbnail
avatar
YI Ping Chen
2023-04-05
班雅明。讀班雅明,總是令我挫折。我始終進不去〈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只能在門前徘徊探望,不得其門而入,更別談〈歷史哲學論綱〉了,讀是讀了,但讀了什麼講不出來,根本完全被打敗。到底為什麼,就連波特萊爾也沒那麼難親近,嗚嗚,真想哭。
Thumbnail
avatar
野口夏
2022-09-05
共振班雅明【靈光】的法國前衛電影、詩意寫實 -影像精神彌賽亞,電影民主化歷練 本文嘗試填補後現代無神、唯物意識形態五十年「空洞」(vacuité),以班雅明藝術結合無為自然和底層現實的【靈光】,研究「影像精神性」與「電影民主化」,作為拋磚引玉的探索方向。
Thumbnail
avatar
陳潔曜
2022-07-31
《旁觀的方式》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 當大家關心記者會,我只聽到攝影大哥開罵 有一天我看到翁立友反駁雞排妹指控其性騷擾的記者會,當大家關注雞排妹、孕婦與翁立友媽媽的時候,我又聽到那個熟悉的聲音——攝影大哥又在現場開罵了。我不禁開始想,為何攝影大哥常常在現場爆炸呢?
Thumbnail
avatar
臉譜出版
2022-03-02
下篇,班雅明《靈光》:藝術作為歷史與記憶間的辯證上篇,班雅明《靈光》:藝術作為歷史與記憶間的辯證 敘事裡的靈光:抵抗遺忘! 記憶就是最重要的敘事能力。創作者只有憑藉本身的博聞強記,所敘述的故事才能掌握事物的演變,而且還可以跟事物的消逝以及死亡的力量相安無事。 如果靈光的發散是出自我們的記憶在歷史痕跡中共感、聯想、交織出來的經驗,那麼靈光的發散同
Thumbnail
avatar
藍玉雍
2019-10-23
上篇,班雅明《靈光》:藝術作為歷史與記憶間的辯證靈光(Aura),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1936年的文章 — —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到的藝術概念。這個概念影響了後世藝術哲學研究的焦點,其中最大的莫過於,開始關注藝術作品中,技術物質性可能引發的精神、心理作用。以及反過來,對藝術歷史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avatar
藍玉雍
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