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核一、核二、核三現狀與能源結構談起
隨著立法院提出重啟核電的修改法草案,「延戰核電」成為政治熱門議題。但我們如果撇開政治口號,從核能建設現狀與台灣能源結構來理性評估:我們真的還需要重啟核電嗎?
核一、核二、核三廠的實際情況:延役並不是打開開關那麼簡單
- 商轉時間:1978年(至今超過46年)目前狀況:2021年正式退役,反應器燃料已卸除,進入「階段性與去污程序」問題點:反應器壓力槽為早期型設計,材料劣化已不可逆維修備品停產,重新啟動重建位於活斷層附近,難以通過新版地質安全標準
新北市萬裡核子二廠
- 商轉時間:1981年與1983年(約42年歷史)
- 目前狀況:2號機已於2023年退役,1號機也將在2025年屆齡
- 問題點:雙機皆是同齡,且缺乏更新後的安全自動化系統鄰近台灣北部高密度都會區,核安與爭議極大若重啟,需大規模安全升級與國際驗證,運作超過5年以上
核三廠(屏東恆春)
- 商轉時間:1984年與1985年目前狀況:目前運作中,預計2025年與2027年分別退役
- 評估:為目前狀況最穩定核廠,但因地處強震區、緊鄰海嘯易發地帶要延役,通過新的抗震標準並解決核吸收吸收問題原廠技術支援斷鍊,已無國際供應商提供升級服務
綜上所述,核一已完全不具延役,核二問題重重,核三則存在部分延役空間,但需高度成本與風險控管。
台灣能源現況:還缺電嗎?
參考台電與能源局資料:
- 2023年備轉容量率平均超過10%尖峰負載日增量餘裕 3GW 以上再生能源已佔12.4%(目標為2025年達20%)離岸風電與儲能係統快速建置中傳統火力主機亦有效率升級計劃,增加供電穩定性
而AI或晶圓業的用電成長,雖然被廣泛引用為核電延役背書,但實際上這些產業多和台電已佔用專用線路已電力購置約或自建備用,並不會擠壓一般民生用電。
再生能源真的不夠用嗎?
許多支持重啟核電的人會批評綠能不穩定,但事實是:
- 台灣目前日照時數高、海岸線長,綠能潛力排名亞洲前段備轉容量不足主要因不是缺發電,而是「調度彈性差」國際趨勢以儲能+再生能源+智慧電網為主力,例如丹麥與荷蘭綠能專案皆超過40%
簡單來說,「技術挑戰」並非無法克服,而是重申政策決心與長期佈局。
重新啟動核電的真正代價
即使不考慮政治與社會爭議,從工程角度看:
- 重啟核二或核三至少需要5-7年的整建與驗證期須投入數百億元升級舊設施須解決尚無明確處理計畫的核子難民儲備問題須重新建立核安體系和專業技術人員
更重要的是,這些資源若轉向再生能源與備用發展,將變得更快、更安全、增加國際競爭力。
結論:台灣不缺核電,卻缺乏能源治理的勇氣
核電不是不能談,但也不宜被神話。台灣的問題不是「缺電」,而是「缺乏長期穩定的能源治理藍圖」。
當全球都在以科技創新加速邁向零碳未來時,我們是否還要把引人注目停留在40年前的發電方式?重新重啟老舊核電,不如全力佈置儲能、智慧電網與分散發電式,這才是真正讓台灣能源永續、產業升級的解方。
2025-0513 完成三讀。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條文修正通過。
https://lis.ly.gov.tw/lylgmeetc/lgmeetkm?.124300E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A030000000101000067A03dd9
TK評論 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