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草案

含有「修正草案」共 4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立法院近日審議行政院提出的878億元追加預算案中,文化部申請的2.8億元追加經費成為焦點之一。國民黨立委王鴻薇以「賣慘情勒」一詞批評此舉,並主張全數刪除,最終該項追加預算在審議中被砍除,導致總通過額縮減至819億元。這一決定引發文化界廣泛討論,值得我們從數據與實務角度檢視其合理性。
台灣政治近期最受矚目的「大罷免」運動,以國民黨立委全數挺過告終。歷時一年多的罷免案,分兩波投票(726與823),最終藍營以31:0的成績完封綠營發起的罷免行動。這場被視為測試朝野勢力的政治角力,不僅維持了立法院的「朝小野大」格局,也暴露了台灣民主機制中的諸多挑戰。
烏克蘭獨立34年後的血淚教訓,揭示了未徹底清除舊共產黨勢力和外部滲透的嚴重後果,導致俄羅斯全面入侵並持續戰火。這不僅是烏克蘭的悲劇,也為台灣面對中共日益升級的軍事與政治壓力提供了鏡鑒。台灣作為民主島嶼,長期面臨中共的經濟操控、輿論分化與軍事威脅,類似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滲透模式。
在2025年8月下旬,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Raymond Greene)展開一系列與台灣政界領袖的會晤,涵蓋執政黨民進黨(DPP)、在野黨國民黨(KMT)以及民眾黨(TPP)。這些會晤聚焦於經濟、防衛及社會韌性等關鍵議題,凸顯美國對台灣安全的持續關注。特別是8月26日(昨天),谷立言與
Thumbnail
最近一則新聞揭示了中國對台灣的情報蒐集活動已深入到基礎設施層面,引發了各界對台灣軍事安全的擔憂。根據台灣法務部調查局的報告,一名黃姓台商被中國吸收,返回台灣後使用安裝特殊隱蔽功能的智慧型手機和「極光測繪儀」系統,沿著20多條重要國道和省道掃描建築結構、測繪空間距離,並將數據傳回中國。
2025年8月23日舉行的核三延役公投,成為台灣能源議題的最新焦點。這場由民眾黨發起的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最終結果顯示,同意票約434萬張,不同意票約150萬張,同意票佔比高達74%,但投票率僅29.5%,同意票未達法定門檻。
2025年8月23日的全國性公民投票第21案,聚焦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核三)經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議題。中央選舉委員會舉辦的第四場意見發表會,由正方代表黃國昌(台灣民眾黨黨主席)與反方代表吳亞昕(青年代表)展開辯論
2025年8月23日的全國性公民投票第21案,聚焦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核三)經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成為台灣能源政策的焦點。中央選舉委員會舉辦的第三場意見發表會,由正方代表黃士修與反方代表甘崇緯(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展開激烈辯論,涵蓋能源安全、核廢料處置、地質風險與經濟成本等面向。
2025年8月23日的全國性公民投票第21案,聚焦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核三)經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引發社會熱議。中央選舉委員會舉辦的第二場意見發表會,由正方代表翁曉玲(立法委員)與反方代表林子倫(台大教授)展開論辯,圍繞能源安全、環境健康、國際趨勢及經濟成本等面向展開。
2025年8月23日全國性公民投票,針對核三廠延役的正反雙方論述,以及網路上的公共討論,探討臺灣能源政策的複雜性與挑戰。正方強調能源安全及核電的穩定供電能力,反方則重視安全程序與科學驗證,並呼籲以數據為基礎做決定。網路討論涵蓋安全、經濟及環境等面向,顯示公投議題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共識的考驗。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