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幾何」,你腦中是不是也浮現出冷冰冰的圖形、數學公式,還有課本上那種畫得工工整整的直線與角度?我懂,這東西一聽就像離生活很遠、離感性更遠的存在。
但有一天,我站在一個藝術作品前,一種我說不上來的節奏突然拉住了我。不是因為那幅畫多漂亮,也不是它用了什麼高深的技法,而是——我靜了下來。整個人像被空間「叫住」一樣,眼睛無法離開那個點,呼吸也默默慢了下來。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幾何,不是我在看它,而是它在看我。
幾何,其實是一種「觀看的條件」。它不是要你理解,而是要你退後一步。不是要你解釋,而是要你慢下來。這世界太快了,我們太習慣滑手機、點資訊、讀圖像,什麼都要快,但幾何偏偏就是慢的。它像是空間裡的一種節奏,一種你必須放下控制、才能開始感覺的節奏。
我們都以為自己在看,但更多時候,是空間先碰到了我們。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走進一間房子、一個展場,忽然覺得心很安,或是莫名不舒服?那其實不是氣氛問題,是比例、重心、線條早已經在你還沒察覺前,對你的身體做出調整。這不是神秘,也不是藝術家的巧合,是幾何在工作。
我曾經很著迷地研究黃金比例和斐波那契數列,那些自然界、藝術裡都出現的「神聖幾何」。但說真的,知道公式和結構,不等於你真的「看見」它。因為只有當你願意慢下來、讓節奏發生,你才會被它召喚。不是你主動選擇了觀看,而是你被觀看「打開」了。
這種打開,很像聲音對我們做的事。一段音樂、一句話、有時甚至只是某個頻率,就能讓你整個人安靜下來,甚至時間都彷彿停了。這不是詩意的說法,而是真的:身體的節奏、呼吸的頻率、注意力的聚焦,會因為聲音而改變。幾何也是如此,只是它是透過視覺和空間的方式,在調整你內在的節奏。
所以,我想說的重點其實很簡單:
幾何不是讓你看見圖形,而是讓你開始感覺自己。 它不是用來「完成」一個設計,而是讓你有機會「開始觀看」。
在創作裡,很多人追求完成度、技巧感、視覺效果,但如果那個作品沒有召喚出觀看的節奏與位置,它再完美,也只是「存在」,卻不「臨在」。真正讓你停下來的東西,不一定最炫、最準、最有邏輯,而是那個讓你無法離開、讓你開始呼吸變慢的東西。
幾何不是你要去掌握的,它早就在你與作品之間發生了。你只需要站對位置,讓自己被它慢慢地、深深地觸動。
因為,當真正的幾何出現——
你不再只是觀看者, 而是成了被觀看的存在。

這一篇,送給你——在快節奏裡,仍願意慢下來的人。
願你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 讓空間悄悄碰觸你, 讓觀看,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