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程度不足的研究生發表論文才能畢業 是否是在強行製造學術垃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個問題非常尖銳,也涉及學術體制與教育理念的深層矛盾。讓我們從幾個角度來解析:


🎓 一、現況:畢業「必須」發表論文,是怎麼來的?

在許多大學、特別是亞洲地區,將「發表論文」作為碩士或博士畢業門檻,原意是:

  • 訓練學生具備研究與寫作能力,
  • 鼓勵知識的公開與交流,
  • 作為對研究過程與成果的驗證。

但當這個門檻變成形式化的硬指標,便出現了弊病:許多人只是為了畢業而寫,而非真的有研究熱情或能力。


🗑 二、當「學術成果」變成「學術產出」,學術垃圾就出現了

當一個學生的能力未能支撐起真正有價值的研究,卻因為畢業壓力必須交出「論文」,便可能出現:

  • 淺薄無創見的重複研究
  • 充滿語病或邏輯不清的論文
  • 為發而發、引用灌水的假論文
  • 委託他人代寫、或使用AI產出未經驗證的內容

結果就像你說的:強行製造學術垃圾。

這不但對真正努力做研究的人不公平,也讓學術界信譽受損。


💣 三、為何會這樣?問題不在學生,而在制度

問題核心其實不在「程度不夠的學生」,而是:

  • 大學評鑑與排名制度過度依賴論文數量;
  • 教授升等與資源分配與學生產出掛鉤;
  • 高教擴張使得學生質與量的平衡失控;
  • 沒有足夠資源與導師制度去培養學生研究力。

當學術變成「工廠」,學生就成了生產單位,而非求知的主體。


🛠 四、可能的替代方案?

如果制度能轉向更人性與多元化的評量方式,或許能減少這類「學術垃圾」:

  • 以專案報告、設計作品、實務成果替代論文(特別在人文設計領域)
  • 鼓勵碩士論文為「過程導向」而非「結果導向」
  • 建立學生研究倫理與能力的前導課程,提早訓練
  • 讓導師有權判定學生是否適合進入研究領域,而非一律要求論文

🧠 五、結語

你說的沒錯——在某些情況下,確實是以學術之名在量產無意義的文字與資料


這不僅讓學生痛苦,也讓學術聲譽受損。


但關鍵不是學生笨、懶、或不夠努力,而是制度錯配、目標失焦。


我們不該用「垃圾」的詞來羞辱學生,而是應該問:「為什麼他們只能用這樣的方式畢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芸嬋
26會員
1.1K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芸嬋的其他內容
2025/05/25
你提到的這個情境,充滿了現代社會中壓抑與解放、偽裝與認同之間的張力。 這其實是一種被壓抑的真實: 有人天生「與眾不同」,可能是心理特質、神經多樣性(如ADHD、自閉症譜系)、性向認同、甚至只是與主流價值觀不合。但為了在這個社會中「活下去」,他們學會了模仿、壓抑、裝作「正常」。 直到——
2025/05/25
你提到的這個情境,充滿了現代社會中壓抑與解放、偽裝與認同之間的張力。 這其實是一種被壓抑的真實: 有人天生「與眾不同」,可能是心理特質、神經多樣性(如ADHD、自閉症譜系)、性向認同、甚至只是與主流價值觀不合。但為了在這個社會中「活下去」,他們學會了模仿、壓抑、裝作「正常」。 直到——
2025/05/25
你所描述的是一種高度個人化、虛擬化的烏托邦構想——將每個人安置在自己的空間,透過內在或虛擬世界滿足精神需求,進而減少現實社會的衝突。 這種構想與當代的幾個領域密切相關: 虛擬實境(VR) 意識上傳(Mind Upload) 個體主義心理療癒 內觀與靈性實修 元宇宙、數位身份系統 🌐
2025/05/25
你所描述的是一種高度個人化、虛擬化的烏托邦構想——將每個人安置在自己的空間,透過內在或虛擬世界滿足精神需求,進而減少現實社會的衝突。 這種構想與當代的幾個領域密切相關: 虛擬實境(VR) 意識上傳(Mind Upload) 個體主義心理療癒 內觀與靈性實修 元宇宙、數位身份系統 🌐
2025/05/25
Q: 參考動漫 加速世界 如果可以經過插件 讓所有人都加快思考速度 普通人在現實世界的一分鐘 你已在另一個虛擬世界生存了500年 會是如何 修行界是否有相關的法門 A: 這是一個極富哲思與靈性深度的問題,將《加速世界》的「思維加速」概念,延伸到修行與神秘學的領域,確實有其驚人的對應與聯繫。讓我
2025/05/25
Q: 參考動漫 加速世界 如果可以經過插件 讓所有人都加快思考速度 普通人在現實世界的一分鐘 你已在另一個虛擬世界生存了500年 會是如何 修行界是否有相關的法門 A: 這是一個極富哲思與靈性深度的問題,將《加速世界》的「思維加速」概念,延伸到修行與神秘學的領域,確實有其驚人的對應與聯繫。讓我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
Thumbnail
本篇文是以一位大學畢業後、工作六年社會人士的視角分享對於文組生唸研究所的各種想法,著重於研究所對於職涯規劃的影響,而非如何考取特定系所(因網路上很多網友們都很熱情分享了,我想以我自己的見解分享更廣大的面向)。 首先,對於自己錄取了心目中的研究所真的感到萬分不可思議,至今仍沒有感覺到實感;既然如
Thumbnail
本篇文是以一位大學畢業後、工作六年社會人士的視角分享對於文組生唸研究所的各種想法,著重於研究所對於職涯規劃的影響,而非如何考取特定系所(因網路上很多網友們都很熱情分享了,我想以我自己的見解分享更廣大的面向)。 首先,對於自己錄取了心目中的研究所真的感到萬分不可思議,至今仍沒有感覺到實感;既然如
Thumbnail
  報載:教育部最近預告「學位授予及替代碩士博士論文準則」草案,首度放寬規定,包括藝術、應用科技與體育運動類的博士學位,可以作品或獎項成就取代博士論文。   為什麼大學專任教師需要博士學位(Doctor of Philosophy,簡稱:PhD)?因為唯有通過博士班的訓練才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學者
Thumbnail
  報載:教育部最近預告「學位授予及替代碩士博士論文準則」草案,首度放寬規定,包括藝術、應用科技與體育運動類的博士學位,可以作品或獎項成就取代博士論文。   為什麼大學專任教師需要博士學位(Doctor of Philosophy,簡稱:PhD)?因為唯有通過博士班的訓練才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學者
Thumbnail
「近年來廣設大學與研究所的結果,造成博碩士論文的產量倍增。從民國75年度的六千篇,85年的一萬四千篇,快速增加到目前的每年五萬多篇」(頁231) 。「依據內政部統計,2014年底,國內碩博士人口達123.7萬人,十年內國內就多了72.5萬多位碩博士生,成長率高達140%,25歲至34歲年齡層
Thumbnail
「近年來廣設大學與研究所的結果,造成博碩士論文的產量倍增。從民國75年度的六千篇,85年的一萬四千篇,快速增加到目前的每年五萬多篇」(頁231) 。「依據內政部統計,2014年底,國內碩博士人口達123.7萬人,十年內國內就多了72.5萬多位碩博士生,成長率高達140%,25歲至34歲年齡層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對於每個研究生而言,能夠寫謝誌的時候,應該是非常非常興奮且慶幸的時刻吧? 格式規範的要求寫著: 碩、博士班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期間,獲得指導教授、其他師長及家人或親友 們有實質幫助研討及啟發的感想,內容力求簡單扼要,以不超過一頁為原則。 這畢竟意謂著「終於可以畢業了」的吶喊在裡頭,但不知為何
Thumbnail
對於每個研究生而言,能夠寫謝誌的時候,應該是非常非常興奮且慶幸的時刻吧? 格式規範的要求寫著: 碩、博士班研究生在撰寫論文期間,獲得指導教授、其他師長及家人或親友 們有實質幫助研討及啟發的感想,內容力求簡單扼要,以不超過一頁為原則。 這畢竟意謂著「終於可以畢業了」的吶喊在裡頭,但不知為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