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非常尖銳,也涉及學術體制與教育理念的深層矛盾。讓我們從幾個角度來解析:
🎓 一、現況:畢業「必須」發表論文,是怎麼來的?
在許多大學、特別是亞洲地區,將「發表論文」作為碩士或博士畢業門檻,原意是:
- 訓練學生具備研究與寫作能力,
- 鼓勵知識的公開與交流,
- 作為對研究過程與成果的驗證。
🗑 二、當「學術成果」變成「學術產出」,學術垃圾就出現了
當一個學生的能力未能支撐起真正有價值的研究,卻因為畢業壓力必須交出「論文」,便可能出現:
- 淺薄無創見的重複研究
- 充滿語病或邏輯不清的論文
- 為發而發、引用灌水的假論文
- 委託他人代寫、或使用AI產出未經驗證的內容
結果就像你說的:強行製造學術垃圾。
這不但對真正努力做研究的人不公平,也讓學術界信譽受損。
💣 三、為何會這樣?問題不在學生,而在制度
問題核心其實不在「程度不夠的學生」,而是:
- 大學評鑑與排名制度過度依賴論文數量;
- 教授升等與資源分配與學生產出掛鉤;
- 高教擴張使得學生質與量的平衡失控;
- 沒有足夠資源與導師制度去培養學生研究力。
當學術變成「工廠」,學生就成了生產單位,而非求知的主體。
🛠 四、可能的替代方案?
如果制度能轉向更人性與多元化的評量方式,或許能減少這類「學術垃圾」:
- 以專案報告、設計作品、實務成果替代論文(特別在人文設計領域)
- 鼓勵碩士論文為「過程導向」而非「結果導向」
- 建立學生研究倫理與能力的前導課程,提早訓練
- 讓導師有權判定學生是否適合進入研究領域,而非一律要求論文
🧠 五、結語
你說的沒錯——在某些情況下,確實是以學術之名在量產無意義的文字與資料。
這不僅讓學生痛苦,也讓學術聲譽受損。
但關鍵不是學生笨、懶、或不夠努力,而是制度錯配、目標失焦。
我們不該用「垃圾」的詞來羞辱學生,而是應該問:「為什麼他們只能用這樣的方式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