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去年中研院向立法院提出「解決高教人才斷層危機,如何塑造合理高教人才退休機制」書面報告提及博士生減少之現象,教育部提出「因應高教人才斷層-提升教研人員待遇計畫」規劃博士生獎學金,5年將投入41.04億元。
將於113學年度開始推動。計畫包含「定額補助」博一至博三每月教育部補助2萬元、學校及企業共同補助2萬元,合計每月4萬元外,可同時透過產學合作研究等校訂規範擇優加碼補助。
另外,在海外的華人,飛馬旅聯合創辦人楊振宇在專欄提到,在上海他看見關於基礎研究起步的推動;參考台灣工研院方式,科技研發的重點並非基礎研究,而是應用研究,時下政策更鼓勵大學教授創業,不要將成果所在實驗室內。
他認為基礎科研是人類重大創新的根源,我們都知道做研究很耗時間也很燒錢,甚至不敢想像能得到多少回報率,但至今依舊致力與堅守在學術端的科學家、學者們,也許沒辦法預估需要多少金錢與時間的投入,但最終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夠帶給人類更多的突破發現以及更多可能。
就如同諾貝爾物理學獎,從1990年設立至今,95%都頒給了最根本性的科學問題或根本性的發展規律,以及相關研究的實驗方法。或許看似無用的基礎研究是科技發展、人類進步的基礎。
回到筆者自己,也許在大學畢業後選擇繼續就讀研究所,碩士是在社會、大環境以及產業需求成為越來越基本的門檻,那麼博士呢? 除了學歷以外,是不是能夠重新定位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又或是承擔一點點成為人類的使命呢?
Reference : Global Views Monthly No.467_Jul-24
教育部重申博士生獎學金計畫如期推動,補助方式及額度將更彈性、優渥
2024《遠見》校園領袖
由高希均教授、王力行發行人所共同創辦的《遠見》雜誌,始終傳播進步觀念、提供前進的動力。歷經三年多疫情紛擾,世界逐步走向共存,但全球通膨升溫,兩岸情勢更形緊繃,危機四伏下的台灣,如何迎接未知的挑戰?局勢詭譎多變,《遠見》始終推出創新的重磅企劃,帶領讀者關注全球通膨危機、科技、醫療等影響全球政經情勢、台灣社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