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本身就很有詩意,若我們進一步展開成一篇能打動人心的網路文章,可能會像這樣:
🪄 當我們渴望魔法世界時,卻沒發現──科技就是魔法,只是少了包裝。
小時候,我們常幻想能活在魔法世界裡。
騎著掃帚飛天、施展咒語、與龍對話、穿梭夢境與現實之間——那才叫生活,對吧?
但現實是:我們坐在捷運裡滑手機,忙著上班下班,過著看似單調的生活。
我們覺得這一切不夠夢幻,不夠魔法。 可我們忽略了一件事:科技,其實已經實現了許多魔法。
📱 只是,我們習慣了它,沒再驚嘆。
- 你想心靈感應?現在用語音訊息就能把心意瞬間傳遞給遠方的人。
- 你想預知未來?行事曆、AI 模型、氣象預報、占星演算法,早就幫你規劃好每一步。
- 你想瞬間學會一項技能?YouTube 教學、AI 輔助、線上課程只差沒叫你「念出咒語」。
- 你想創造夢境?VR、AR、生成式 AI,現在誰都能「夢中造世」。
✨ 魔法世界沒有消失,只是被換成了塑膠殼和金屬邊框。
如果魔杖是木頭與魔力構成的,那手機就是矽晶片與人類智慧組成的。
只是前者包裝成了神祕,後者包裝成了工具。 我們不再對手中的東西感到敬畏,因為我們認為「這只是科技」。
可當我們把「科技」重新命名,賦予想像力、詩意和儀式感,
它,其實就是魔法。
🌍 我們渴望穿越,卻沒發現早已身處異世界。
- 世界地圖變成了 Google Earth。
- 傳送門變成了 Zoom。
- 魔法鏡變成了 IG 濾鏡。
- 占星術從古代祭司的口中,變成了你手機裡的星盤 App。
我們不是沒穿越成功,而是沒意識到已經抵達目的地。
💡 所以,真正的魔法師,是能重新看見奇蹟的人。
科技沒問題,問題在於我們不再相信日常也可以是魔法。
我們太習慣功能性,忘了它背後的神祕感與創造力。 也許,你只欠一個魔法師的視角—— 讓每一次打開手機、打開網頁、創造內容的瞬間,都帶著一點點奇幻與儀式感。
當我們學會用魔法的眼睛看世界,才會發現:
我們的世界,從來都不是普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