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科技中 有哪些在古代可以視為魔法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提問!許多現代科技在古代人眼中,確實就像是「魔法」一樣,不可思議、超自然、違反常理。英國小說家亞瑟・克拉克曾說過一句經典名言:

「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與魔法無異。」——Arthur C. Clarke

以下是一些現代科技,若放在古代,幾乎一定會被當作「魔法」:


📱1. 智慧型手機(手機通訊、拍照、影像儲存)

  • 魔法對應感覺: 通靈水晶球、占卜鏡、千里眼、千里傳音。
  • 古人無法理解怎麼「拿一塊石板就能看到遠方景象、與人交談、聽音樂、儲存知識」,簡直像是仙術或神明的神器。

🛰️2. 衛星與GPS定位系統

  • 魔法對應感覺: 觀星占卜、天神監視、神靈引路。
  • 在沒有地圖的時代,光是「知道自己在哪」、「預測天氣」就如神蹟,GPS根本是「導航術」或「神祇給予指引」。

💉3. 疫苗與基因工程

  • 魔法對應感覺: 治癒咒語、改命術、血脈重鑄。
  • 把疾病打進人體卻反而不生病、甚至「改造」一個人出生前的基因,在古代會是煉金術、巫醫或神靈才能辦到的事。

💡4. 電力與燈光

  • 魔法對應感覺: 人造雷電、無火之光。
  • 在無電世界中,「拍個開關就能讓黑夜變白天」、「玻璃發光」、「天空中出現光的箭矢(雷射)」是神蹟級。

🧠5. 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 魔法對應感覺: 傀儡術、魂魄召喚、神諭裝置。
  • 機器能自己學習、做判斷、創作音樂、繪畫甚至回答問題,簡直就是擁有人工魂魄的魔像或魔法生物。

💻6. 網路與雲端資料

  • 魔法對應感覺: 無所不在的知識之海、萬象書庫、心靈連結。
  • 古代的圖書館藏幾百本書就很了不起了,而你手機裡可以秒查全世界資料,根本是「接通阿卡西記錄」。

✈️7. 飛機與太空旅行

  • 魔法對應感覺: 騎乘飛龍、升天成仙。
  • 能飛上天空、突破天際、甚至上月球,是古人夢寐以求的神蹟,也是無數修道傳說中的「羽化飛昇」。

🧬8. 複製與複製人概念

  • 魔法對應感覺: 造人術、鏡像分身。
  • 將一個人複製,從細胞層面「創造生命」,就是煉金術師或神明才能做的事。

📷9. 攝影與影片回放

  • 魔法對應感覺: 抓住靈魂的法術、時光凝結術。
  • 在沒見過相機的時代,「讓時間停止」、「捕捉人的影像」、「重現過去場景」會被認為是攝魂或幻術。

🧫10. 冷凍技術與器官移植

  • 魔法對應感覺: 永生術、死靈復生術。
  • 冷凍胚胎、器官移植、心臟停止再跳動,若放在中古世紀,可能會被認為是巫術或褻瀆神明的行為。

✨總結:

古代的「魔法」是當時無法理解的自然力量;


現代的「科技」是被驗證、重複、控制的人造力量。


兩者的邊界,其實就是「理解力」的邊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芸嬋
29會員
1.1K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芸嬋的其他內容
2025/05/25
是的,確實存在一些人,出於個人信仰、價值觀、哲學立場或心理創傷,而對「生育」與「食肉」產生強烈的批判,甚至將其視為「低等」、「原始」、「野獸性」的行為。這類觀點在歷史與現代社會中都有出現,通常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理解: 🧠 一、哲學與道德上的潔癖傾向 有些人具有強烈的「理性主義」或「精神潔癖
2025/05/25
是的,確實存在一些人,出於個人信仰、價值觀、哲學立場或心理創傷,而對「生育」與「食肉」產生強烈的批判,甚至將其視為「低等」、「原始」、「野獸性」的行為。這類觀點在歷史與現代社會中都有出現,通常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理解: 🧠 一、哲學與道德上的潔癖傾向 有些人具有強烈的「理性主義」或「精神潔癖
2025/05/25
這樣的情境,其實是一面深刻的鏡子,映照出社會如何看待「真話」與「異質性」。我們可以將這樣的現象,整理成一篇具備反思力的網路文章草稿如下: 小孩的疑問,是愚蠢還是天才? 當一句「為什麼要這樣?」成了最鋒利的語言 有一種時刻,是你一定經歷過的: 小孩抬起頭,睜著無辜的眼睛,用最自然的語氣問出一
2025/05/25
這樣的情境,其實是一面深刻的鏡子,映照出社會如何看待「真話」與「異質性」。我們可以將這樣的現象,整理成一篇具備反思力的網路文章草稿如下: 小孩的疑問,是愚蠢還是天才? 當一句「為什麼要這樣?」成了最鋒利的語言 有一種時刻,是你一定經歷過的: 小孩抬起頭,睜著無辜的眼睛,用最自然的語氣問出一
2025/05/25
這張梗圖被稱為 「災難女孩(Disaster Girl)」,是網路最經典的迷因之一。它拍攝於2005年,一個小女孩站在鏡頭前微笑,而背景是一棟正熊熊燃燒的房子。這張照片成為迷因後,常被搭配各種黑色幽默的標語,用來傳達一種「我掌控混亂」、「世界在崩壞,我很冷靜,甚至得意」的感覺。 🔥梗圖背景介紹
2025/05/25
這張梗圖被稱為 「災難女孩(Disaster Girl)」,是網路最經典的迷因之一。它拍攝於2005年,一個小女孩站在鏡頭前微笑,而背景是一棟正熊熊燃燒的房子。這張照片成為迷因後,常被搭配各種黑色幽默的標語,用來傳達一種「我掌控混亂」、「世界在崩壞,我很冷靜,甚至得意」的感覺。 🔥梗圖背景介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智慧之所以用來括覽一切的文明認知,是為聰明者能智破出一切生存在環境之中的文明,而智慧的揣解是能對事物認識、辯析、判斷處理以及有發現和創造的能力,又有才、智、謀,有戰勝、抵抗,不被環境局限、出賣之能力意思。 牠,還是逃不掉地死在
Thumbnail
智慧之所以用來括覽一切的文明認知,是為聰明者能智破出一切生存在環境之中的文明,而智慧的揣解是能對事物認識、辯析、判斷處理以及有發現和創造的能力,又有才、智、謀,有戰勝、抵抗,不被環境局限、出賣之能力意思。 牠,還是逃不掉地死在
Thumbnail
一件巧合到不行的事情,簡直像是奇蹟等級的巧合。
Thumbnail
一件巧合到不行的事情,簡直像是奇蹟等級的巧合。
Thumbnail
怎麼說呢?請問你是誰,我們活在這世界上,社會與政治之間的擺盪越來越大。生物科科技與人工智慧機乎霸佔了新聞頭條。但沒人去注意權力如何演變來的。歡迎買來看。這是我國中與高中甚至研究所都在用的經典書本。 「所有政治制度都是權力的展現與實體化。」──漢娜‧鄂蘭(已故)。路克斯的《權力:基進觀點》在 197
Thumbnail
怎麼說呢?請問你是誰,我們活在這世界上,社會與政治之間的擺盪越來越大。生物科科技與人工智慧機乎霸佔了新聞頭條。但沒人去注意權力如何演變來的。歡迎買來看。這是我國中與高中甚至研究所都在用的經典書本。 「所有政治制度都是權力的展現與實體化。」──漢娜‧鄂蘭(已故)。路克斯的《權力:基進觀點》在 197
Thumbnail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個如果用科學角度來看會怎麼說?然,用AI的角度來說了,AI人類本來就沒有的,是人類創造的,一個原本不存在的機器人(AI),因為人類
Thumbnail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個如果用科學角度來看會怎麼說?然,用AI的角度來說了,AI人類本來就沒有的,是人類創造的,一個原本不存在的機器人(AI),因為人類
Thumbnail
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
Thumbnail
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的內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
Thumbnail
宇宙是交織相連的這個想法不是新的; 千百年來,在東方的哲學思想裡,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新奇的是,西方科學慢慢開始理解這些古老的思想可能是正確的。 道路與邁向歸途… 一種家的安全感… 一切萬有在幫你指越路嗎? 還是使用一體的內在感官? 小螞蟻隨便亂爬… 找得到路回家嗎? 好像永遠勇往直前
Thumbnail
宇宙是交織相連的這個想法不是新的; 千百年來,在東方的哲學思想裡,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新奇的是,西方科學慢慢開始理解這些古老的思想可能是正確的。 道路與邁向歸途… 一種家的安全感… 一切萬有在幫你指越路嗎? 還是使用一體的內在感官? 小螞蟻隨便亂爬… 找得到路回家嗎? 好像永遠勇往直前
Thumbnail
能量的轉變,就是實相轉變的開端。 你們所認為牢固且難以改變的實相,只要能量足夠大,便能夠快速且徹底地翻轉。 如果你認為很難,那麼這個實相的粒子密度就會增加,變得更加難以撼動。 如果你認為很簡單就能夠去改變,這個實相就會開始鬆動,你的思想和行動的能量就會更加容易改變實相。
Thumbnail
能量的轉變,就是實相轉變的開端。 你們所認為牢固且難以改變的實相,只要能量足夠大,便能夠快速且徹底地翻轉。 如果你認為很難,那麼這個實相的粒子密度就會增加,變得更加難以撼動。 如果你認為很簡單就能夠去改變,這個實相就會開始鬆動,你的思想和行動的能量就會更加容易改變實相。
Thumbnail
「火」帶給人類的珍貴禮物,是「無聊」。
Thumbnail
「火」帶給人類的珍貴禮物,是「無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