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

含有「信徒」共 32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利未記》第二十五章集中於安息年與禧年的條例。這一章將神的聖潔律例擴展到經濟、土地與人際制度中,表明:神是土地與生命的真正主人,祂的百姓要在社會結構中實踐公義與憐憫。
Thumbnail
巨獸的詩篇-avatar-img
5 小時前
李老師 🌞,早安🌿 謝謝您這篇讀經筆記,把利未記 25 的安息年與禧年展開得好清楚。 讀到『人不是地主而是管家』,心裡特別震動──原來休息與釋放,不只是身體的停工,也是社會的重置,讓人記得自己都是被救贖的僕人,不可彼此奴役。 看到最後您指向基督的成全,更覺得禧年的精神從來不是古老的制度,而是今天仍在進行的呼召。🔥
李建崑-avatar-img
發文者
4 小時前
巨獸的詩篇 我享受過安息年,在東海任教授滿六年,可以享受第七年休假(出國客座或進修),非常有意義。2017,2018我兩度到以色列朝聖,安息日當天,沒人按電梯,但是以色列人實在太聰明了,每個樓層都進行數位設定,絲毫不覺得不方便,真的很妙。🤓🤣
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那裡,那裡就得以自由。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哥林多後書》 3:17-18 (和合本)
Thumbnail
zean bodin-avatar-img
7 小時前
❤️ ❤️ ❤️ ❤️ ❤️ ❤️ ❤️ ❤️ ❤️ ❤️ ❤️ ❤️ ❤️ ❤️ ❤️ ❤️ ❤️ ❤️ ❤️ ❤️
慈愛的父神,我們俯伏在祢面前,默想祢的義僕為我們所承受的苦難。祂無罪,卻代替我們擔當罪孽;祂卑微,卻因順服而得榮耀;祂的鞭傷,成就我們的醫治;祂的死亡,帶來我們的生命。主啊,我們承認自己常如迷羊,各自偏行己路。求祢憐憫我們,使我們回轉,歸向祢的恩典。…
Thumbnail
李老師,早安🌞 讀到〈以賽亞書〉這段經文,心裡像被擊了一下。 我們常期待強壯的膀臂、即時的拯救,卻容易忘了救恩其實是在卑微裡誕生。 你寫到「嫩芽在乾地生長」,那畫面特別觸動我:荒涼之處也能有生命,這不是人的能力,而是神親手栽植的盼望。 因祂的鞭傷,我們得醫治;因祂的沉默,我們學到真正的順服。 這樣的真理,每次讀都覺得沉重,但同時也安慰——祂已經走過那條滿布荊棘的路,才讓我們能在自己的試煉裡找到力量。 謝謝你把這段經文展開得這麼清楚而深切。 願我們在日常裡,也能學祂的謙卑與忍耐,把心放回十字架,走在復活的光裡。✝️🌿
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哥林多前書》 9:25-27 (和合本)
Thumbnail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加拉太書》 5:22-26 (和合本) 保羅在《加拉
Thumbnail
「饒恕」是基督信仰中最艱難卻也最榮美的功課。它觸及我們的自尊、傷痛與正義感,卻又將我們引向基督十字架的深奧恩典。若要明白饒恕,須從五個層面來思想。饒恕不是什麼?饒恕不是縱容。聖經清楚教導「不可稱惡為善」(賽5:20)。因此,饒恕不是對罪惡閉眼不看,也不是放棄真理的立場。饒恕是什麼?
Thumbnail
前言 2025-09-23<聯合報>以<日月明功虐死高中生案…靈修為何走向集體暴力>為題,報導了2013年「日月明功」成員集體「管教」詹姓高中生致死的案件:詹被懷疑他吸毒的母親帶到默園(日月明功修習處),陳巧明下令對詹進行「公審」,並指使成員施予教誨,詹在被軟禁期間遭到繩子反綁,並且以竹子、籐條虐
《利未記》第二十四章內容分為三部分:聖所的燈與陳設餅的條例(v.1–9)、褻瀆耶和華名者的刑罰(v.10–16)、以及關於報應律的重申(v.17–23)。這一章把敬拜的聖潔與社會秩序聯繫起來,顯示神的聖潔要涵蓋敬拜與群體生活的全域。
Thumbnail
上午十点左右,阿姜曼死亡的消息传遍了比邻的小区;各地的高僧大德与各级政府官员都得知了这项消息。大家都赶到了寺院,渴望瞻仰他最后的遗容。他们聚集在那里的时候,与阿姜曼的资深弟子讨论,并达成了以最适当的方式来安排荼毗的共识。他们认为就一个卓越、举国尊敬的阿姜而言,葬礼一定要能彰显他崇高的地位。同一时
Thumbnail
這是多年前寫的,只有再稍微看過,供大家思考。 斯托得《沒有上帝就沒有未來》一書提到,「韓瑪紹曾任聯合國秘書長,全球知名的世界公僕,他的道德、學問向來為人所推崇,但他的自私卻批露在他的日記中。他再三提到『自我』是人的核心,我們就被困在這狹窄、 黑暗的洞穴中,因此人不願意面對面朝見上帝。聖經指示我們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