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生看著納尼亞電影的某一集,我缺乏興致,沒打算陪看。偶然回頭一撇,畫面是船難,另有一隻老鼠,我忍不住問:「那是老脾氣嗎?應該是《黎明行者號》吧。」老脾氣為納尼亞王國最英勇的能言獸,也是老鼠長,在書裡派頭十足,連賈思潘國王都十分尊重老脾氣。電影的老鼠雖然造型可愛,卻完全沒有老脾氣應有的風采與神氣。這便是我之前不想看的原因,每位讀者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納尼亞,不容扭曲,無法具象。
幾年前應同學之邀,一起去電影院看了《獅子、女巫、魔衣櫥》」。電影還不錯,然而,亞斯藍居然只是一隻體型稍大的獅子?亞斯藍確實是獅子,但高貴憂傷、神秘萬能的亞斯藍,在電影裡看似脾氣溫和的大貓,對我來說魅力盡失。此後,我沒再看過納尼亞電影。
也許這是所有經典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困境,永遠都有忠實讀者指責背離原著。不過,在影像當道的年代,經由畫面傳送,說不定能重新召喚新世代的讀者。書迷倒不如細數原著的種種迷人之處,讓其他人更容易進入文字世界。我雖久聞納尼亞之名,但中譯本早已絕版多年,可遇不可求。直到新的中譯本問世,我才有機會讀到納尼亞。年過三十的我,或許不是作者C.S.路易斯原先設定的讀者群,但我依然看的津津有味。《獅子、女巫、魔衣櫥》裡的納尼亞王國,被白女巫以魔法長年冰封,從人羊吐納思起,好幾個角色不約而同地再三抱怨:「永遠都是冬天,卻永遠沒有耶誕節。」儼然是白女巫最大的惡行(當然動輒把大家變成石像也很可怕)。儘管傳達的是基督教世界的價值觀,但我們可以想像沒有耶誕節對小孩而言是多麼可怕的懲罰,這位劍橋大學者的童心與想像力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