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橘紅與靛紫交融的天空,
樹梢彷彿被夕陽點燃。
貓站在枝頭,一臉謹慎又好奇的神情,
而牠凝視的對象,
是掛在枝上、由五顏六色小物組成的
「蓑衣蟲神明」。
那個蓑衣蟲的巢像一顆小星球,
用羽毛、貝殼、果核、魚骨、乾花、
碎紙等拼貼成一整團生活的殘片。
上方有著一個笑臉,簡單又稚氣,
像孩子畫給媽媽的塗鴉,
讓人看了忍不住笑出來,又想哭。
這不是傳統威嚴的神祇形象,
而是一個天真質樸、毫無架子的存在。
🐱創作者橋本美緒原本想當獸醫,
卻在阪神大地震後改當動物雕刻家。
那場災難讓她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也形塑了她獨特的創作視角。
她說:「比起塑造完美的樣子,
我更想雕出牠們真正的樣子,
有點弓背、有點猶豫、有點皺眉。」
🐱這本書的翻頁很特別,是上下翻頁的。
因為故事的整個核心是「樹」與「仰望」,
樹從書頁下方延伸到頂端,
貓從地面慢慢往上攀爬,
蓑衣蟲神明高高垂掛。
這種上下延展的空間感,
讓閱讀者身歷其境,
像是從地面仰頭望向枝頭,
也像是從「現在」翻到「回憶」。
🐱本書由十三篇短文組成,
每篇都是貓與神明共處的某一天。
篇名簡潔,卻深具寓意:
〈相遇〉、〈天氣〉、〈花〉⋯⋯
每一篇都是人生某個階段的微縮模型。
我挑了自己很喜歡的幾篇分享:

🐱〈相遇〉
某天,家裡的樟樹上有什麼東西在晃動,
我抬頭一看,就知道那是神明。
沒有驚天動地的開場,
只是一個尋常清晨,
一隻蓑衣蟲隨風搖晃,一隻貓抬起頭,
從此,一段靜靜的陪伴展開。
神明不發光,也不說話,
只是待在那裡,一晃一晃。
牠和貓的關係,是一種無聲的熟悉,
一起看花、看天氣、看彼此,
什麼都沒說,什麼都懂。

🐱〈朋友〉
某天,貓和朋友吵架了。
貓獨自坐在樹下,抬頭看神明。
神明的身邊總是熱鬧,
有衣蛾、蝴蝶、麻雀⋯⋯
每一種都不是「同類」,
但都聚在一起,安安靜靜陪伴著。
貓想了想,他曾經以為,
朋友只能是和他一樣的貓。
可神明的朋友,是這世界上所有的生靈。
這句話像輕輕一拍肩膀,
不吵不鬧,卻讓人瞬間醒來。
多少人到現在還困在「志趣相投」的迷思裡,
以為只有完全契合的,才叫朋友?
但這本書讓我們理解,
有些陪你度過一天的麻雀、
有些讓你心情好轉的一片葉子,
也都可能是神明派來的小小使者。

🐱〈眼淚〉
貓受傷了,難過又疼,
只好自己默默躲起來療傷。
就在這時,
神明也默默低頭流下淚來,
不多說,不安慰,只是一起流淚。
貓忍不住跟著大哭,哭了一整天。
然後,神明的淚落在土裡,
隔天竟長出了一棵小小的綠芽。
這種圖文並茂的情感傳遞,
不靠敘述、也沒有「正能量金句」,
卻讓我感受到哭並不是無用,而是滋養。
🐱我覺得這本書裡,最厲害的設定是:
神明不是人形、不是光芒萬丈的存在,
僅僅是一隻蓑衣蟲。
是那種你走在路邊會看到的小蟲子。
但也正因為如此,
他才是我們生命中最常見、最常錯過的神明。
🐱表面上這是貓與神明的故事,
實際上是我們與內心的對話。
那隻不懂表達情緒的貓,
那隻學會說「再見」的貓,
不就是我們自己嗎?
🐱也許你也曾遇見某個人,
他像書裡的神明一樣短暫來到你生命中,
不發光不飛翔,但陪你靜靜度過難熬時光,
然後有天他消失了,
留下你心裡一個暖暖的角落。
你以為那是悲傷的證明,
其實是幸福記憶的見證。
神明沒有消失,
只是悄悄換了一種形式留下。
可能是一段再也不痛的記憶,
也可能是你現在不再逃避的寂靜時刻。
如果牠曾在你最需要的時候,
靜靜陪你待過一陣子,
那麼牠就一直都在。
《假如有許多回憶的話》
作者|橋本美緒(はしもと みお)
譯者|蘇懿禎
出版|采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