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聽覺裝置到AI平台
近年來,「耳機」的定義正快速從「音訊輸出裝置」轉化為「AI平台的入口」。從Apple的AirPods Pro逐步整合主動降噪、空間音訊、語音指令等功能開始,耳朵逐漸成為人與數位助理之間最自然的通道。而在2024年末誕生的iyo.audio,則將這個趨勢推向了一個新高點:它不是耳機,而是一部掛在耳朵上的AI運算設備。
這是一個承諾將生成式AI、語音理解、個人助理、與邊緣運算整合進日常生活的產品。但這種「全能耳機」的願景,能被市場接受嗎?這家公司與其產品,是否又是一場投資人與媒體炒作的泡沫?
本文將從iyo.audio的創辦團隊出發,梳理這家公司的誕生、技術架構、市場接受度與產業意涵,並試圖回答:AI耳機真的是下一個平台機會嗎?
創業背景與發展:AI設備的消費化嘗試
iyo的創立與2023~2024年間對生成式AI的熱潮密切相關。
隨著GPT-4與GPT-4o的推出,「語音助手」從過往的命令式(如Siri或Google Assistant)進化為能夠自然對話、主動分析並具備「情境記憶」的智能代理。在OpenAI宣佈進軍硬體之際(與Jony Ive密切合作),市場開始猜測下一波AI裝置將由誰定義。
iyo趁勢於2024年底發表其首款產品:iyo One,一款耳掛式AI裝置,主打三大賣點:
- 無螢幕、語音導向:用戶只透過語音與AI互動,AI可根據上下文提供回應,不需要看手機或手錶。
- 本地AI處理:裝置內建專用AI處理晶片,可在無網路情況下處理語音指令與部分推理任務。
- 多模態融合:結合麥克風、環境感測器、GPS與使用者歷史紀錄,實現情境感知(contextual awareness)。
這樣的產品定位,直接回應了生成式AI應用所面臨的三大挑戰:隱私、延遲、個人化。iyo企圖透過硬體本地處理,減少用戶數據雲端化後的風險;同時在裝置端即時處理語音指令,提升回應速度;並透過日常配戴與資料收集,逐漸建立個人專屬的語境模型。

Iyo One 產品圖
創辦人Jason Rugolo是怎麼樣的人?
Jason Rugolo 是一位深具遠見的科技創業家與物理學家,致力於開發創新的音訊與自然語言運算技術。他是 Iyo.audio 的創辦人兼執行長,該公司專注於打造無螢幕、語音驅動的 AI 音訊計算平台。在 2024 年的 TED 大會上,他首次公開展示了 Iyo One:一款可穿戴的「音訊電腦」,透過自然語言與使用者互動,重新定義人機溝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