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名老牌「稍後閱讀」(Read-Later)應用程式 Pocket 宣布將於 2025 年 7 月上旬結束服務,相信不少朋友和我一樣,正迫切尋找理想的替代方案。在眾多同類型工具之中,與其競爭多年的老對手──Instapaper,自然是不得不提的首要比較對象。
在過去十年,我曾多次比較 Pocket 和 Instapaper,並在免費及付費計劃中進行過實際測試。不過,在最近數年我都是一直在用 Pocket,而且認為免費計劃就相當足夠。本文將聚焦 Instapaper 在使用體驗與進階應用上的不足之處,特別是其免費計劃,分享我過去放棄使用它的原因。
評選準則
在選擇「稍後閱讀」應用程式時,我的要求與期望包括:
- 成本:完全免費;
- 平臺支援:提供 Web、iOS 及 Android 三大版本;
- 基本功能:需具備搜尋功能、標籤管理、離線閱讀、文字轉語音(TTS),並支援英文及中文(最好包含粵語);
- 自動化整合:提供完整 API,以及 IFTTT、Zapier 或 n8n 等自動化工具的無縫對接。
Instapaper 的缺點
儘管 Instapaper 是一款歷史悠久的「稍後閱讀」工具,但經過多年的使用與測試,我認為它在以下幾個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這也是我一直以來選擇棄用它的主要原因:

iOS 版 Instapaper 螢幕截圖
🔍 缺點一:免費版無搜尋功能,文章一多就難整理
搜尋功能僅限付費方案,免費用戶連標題搜尋也無法使用
Instapaper 僅在付款方案中開放搜尋功能,免費用戶甚至無法進行標題搜尋(iOS 版本除外)。隨著收藏數量累積,將難以有效整理與回顧,實用性與使用體驗大打折扣。
🔊 缺點二:語音生成功能略有局限,跨平台體驗不一
播放速度選擇有限,Android 版欠缺語音選項
目前 TTS 僅支援 0.5x、1.0x、1.5x、2.0x 四種播放速度,缺乏更細緻的調整彈性。此外,語音生成功能在不同平台間存在明顯差異:iOS 版自訂語言與聲線,而 Android 版至今尚未提供相關設定。後者播放中文內容時僅支援普通話,無法選擇粵語,對以廣東話為母語的用戶而言體驗較不親切。
🧩 缺點三:API 使用門檻高,限制進階應用整合
申請流程繁瑣、查詢數量有限、功能亦不完整
Instapaper 的 Full API 須額外申請,並非註冊後即可使用。用戶提交申請後,需等待約 2–3 個工作天完成審批,才能獲得 API Keys,容易延誤流程自動化的開發與整合。另一方面,API 最多僅可查詢 500 筆書籤,且不支援關鍵字搜尋,無法實現資料完整備份與精準內容檢索,對進階用戶而言存在明顯侷限。
總結與建議
整體而言,Instapaper 雖然在基本閱讀體驗上表現不錯,但在搜尋功能與 API 整合方面均存在明顯不足,語音合成的控制選項也較為有限。特別是在 API 部分,不僅書籤查詢數量受到限制,更缺乏關鍵詞搜尋功能,難以滿足進階用戶對於資料管理與流程自動化的需求。
若您重視文章搜尋篩選、聽讀體驗及 API 支援,建議考慮其他替代方案。
下一篇,我將深度實測 AI 朗讀神器 ElevenReader,探索它在稍後閱讀新時代中的定位與潛力。
🔗 本文亦同步發佈於我的網站:ReleaseMind 👉 https://hk.releasemi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