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和大清維新運動的差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維新」在字典裡可以查到的意思,大多是改革舊法、推行新政,這也是現在多數人會想到的意思。但這個詞,本來是形容周王朝的「革命」。

如果說,日本的明治維新和大清的維新運動有甚麼差別,首先就差在這裡。明治維新就是「武裝革命」,而且是一場「日本內戰」。

維新和革命在中文的意義產生了分別,但在歷史中卻是混淆的。

維新和革命在中文的意義產生了分別,但在歷史中卻是混淆的。

那是薩長兩藩組成了聯軍,在鳥羽伏見之戰中,以寡擊眾武力擊敗了德川幕府。原本的當權者德川慶喜投降退位,交出江戶(後來的東京)。然後明治政府軍在將軍投降後,進攻舊勢力重鎮會津藩,把最固執的舊勢力直接殺除,殺了幾千人,包括老弱婦孺。

明治維新──慘烈的流血內戰

所以明治維新就是把舊勢力給血洗一次,但當然,明治政府也有雖然同情維新但屬於舊勢力的西鄉隆盛,不久之後明治政府的官軍把這些維新的同志也殺下去(西南戰爭)。

在大清的眼中,日本的維新一點也不值得羡慕。甚至根本就是陷入亂世,只見得那些日本人受了洋人迷惑,打了十多年的內戰。

而明治政府初期也真的是內外交困,大量的購入洋貨、機器(日本第一部鑄幣機就是從香港購入的),財政多次接近破產,一堆所謂維新志士互相殘殺,政府不斷加稅,民生困頓。維新三傑西鄉隆盛兵敗被殺,大久保利通被行刺身亡,桂小五郎則早死,根本就是下場悲慘,人民的生活也極其艱苦。

用今天的說法,就是「因為民主臺灣才會這麼亂」,當年的人也只會覺得「因為維新日本才會這麼亂」,看到這種德性,根本一點模仿的意思也沒有。論國土,日本遠小於大清,論現代化也完全無法跟西方比較,在亞洲根本就是個不倫不類的三流國家。

邨田丹陵《大政奉還圖》。明治維新是透過武裝內戰,才使日本政治發生巨大改變

邨田丹陵《大政奉還圖》。明治維新是透過武裝內戰,才使日本政治發生巨大改變

整件事評價的逆轉點是1895年的甲午戰爭。本來大部分人都賭大清會贏、日本會輸,連日本人自己也這樣想,根本連明治天皇也害怕跟大清開戰。

百日維新──各方面有名無實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是爆冷,牌面怎看都不可能贏的日本贏了。而事實上,因為甲午戰爭的賠款……日本賺了幾乎四年的國家總預算。你可以看到雙方經濟實力的差異有多誇張,大清其實非常、非常有錢,而日本非常、非常地窮。

這件事根本就是「大雄打贏技安」。大家自然會想到底是甚麼妖物,是叮噹哪項法寶導致的?而大清才突然發覺自己不再是小霸王,而是東亞病夫。這樣的心理落差太大,才產生了「公車上書」,也就是體制內變法的開端。

他們把自己的變法意圖,稱之為「維新」,只因為當年日本贏了,維新這個詞很潮。既然日本都可以變強了,所謂維新就是「懦夫救星」的代名詞,大家都幻想維新可以把大清變強。

所以清朝的「維新」單純是行銷用語,他並非清朝版的明治維新,這個維新跟那個維新,只有名字相同,兩者的內容根本完全不同。要模仿明治維新般,在廣東省成軍北伐,打爆清政府取而代之?那些人想都不敢想吧?

只是個山寨版的「維新」。這些人並非打倒清政府,反而是在保護它。

前面講明治維新是建立軍隊,以武力血洗守舊派之類,至於清末維新?是一堆書生被人血洗。戊戌變法快速失敗,這場維新與其說不成功,不如說有名無實,是用相同的名字把兩件完全不像的事情扯在一起。

清末新政──成功到搞死自己

況且,大清根本就是有在改革。維新派被殺之後,慈禧執政下的大清,廢除了科舉,建立了新軍(就是袁世凱),建設了大量的鐵路,促進人權例如廢除了凌遲,還搞了「欽定憲法大綱」,成立了基本上預備當議會的「諮議局」。不知為何課本似乎不太喜歡提起這部分?

換句話說,其實東西都有在做,而且就是那個貌似邱淑貞的傢伙帶動的。所以你也不能說晚清沒改革成功,事實上是有,而且還很快,以上的都是十年間的事情,共產黨都沒改革得那麼快吧?

大眾印象裡,慈禧的掌政往往是清朝衰弱的原因之一,但她推動的清末新政其實相當成功。圖片為《慈禧的秘密生活》影片截圖

大眾印象裡,慈禧的掌政往往是清朝衰弱的原因之一,但她推動的清末新政其實相當成功。圖片為《慈禧的秘密生活》影片截圖

問題是以上的改革,結果就是清朝滅亡。

新政太成功了,反而出事:瓦解清帝國、令各省獨立的是諮議局,搞掉清朝皇帝的正是新軍的袁世凱,現代化的操練與軍備成就了日後的軍閥……清朝改革成功,結果不是救回自己,而是搞死了自己。

改革根本吃力不討好,一方面動搖了自己權力基礎,授權給太多新人,另一方面,又不能滿足那些改革派。

清朝的新政其實改革已很快,但是那些立憲派卻只覺得失望,因為沒他們想像中的快。他們認真做體制內改良的結果,就是失去權力。這反而是德川幕府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因為德川幕府在改革完成前已經被人打爆了。

而實際上,那些立憲派的願望,去到一百年後的今天,都未成立。我們先把中華民國丟到一邊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去到今天,都不是一個憲制國家,因為他們的憲法純粹只是一條空文,根本約束不了政府。清朝做改革的結果是兩面不是人,既得罪守舊派也得罪改革派。

故此,這件事其實是倒果為因,大家以為是維新成功導致日本翻身,維新失敗導致清朝滅亡,但真相可能是相反,是日本明治政府存活下來,所以維新才會被稱為成功。而清朝滅亡,就把理由推給維新失敗,根本就是成王敗寇而已。

如果清朝沒滅亡,袁世凱不是推翻清朝而是守護它,也許清末新政去到今天反而被說成是偉大的成功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立的沙龍
4.8K會員
209內容數
我並不介意觸及一些可能你們覺得很敏感的問題,例如臺灣為何不是獨立國家呢?如何穩固中港臺的人的基本人權?要如何面對中國那不可定的未來,會帶來經濟、政治和主權上的種種疑問?</p>
鄭立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6/20
首先,以下是關於政治的判斷,先放下你對於防疫的看法。即是說,你還是可以站在防疫的立場上,接受去打疫苗,甚至向其他人去推廣打疫苗。沒關係,但我現在談的不是一個醫學或健康問題,我以非人性或個人利益,純戰略的角度去看事情。
Thumbnail
2021/06/20
首先,以下是關於政治的判斷,先放下你對於防疫的看法。即是說,你還是可以站在防疫的立場上,接受去打疫苗,甚至向其他人去推廣打疫苗。沒關係,但我現在談的不是一個醫學或健康問題,我以非人性或個人利益,純戰略的角度去看事情。
Thumbnail
2021/05/13
在談創作產業鏈這種問題之前,我知道談這個話題的人,他們之所以想臺灣有漫畫產業鏈的原因,是希望那些大受世界歡迎的作品像鬼滅之刃甚麼的是臺灣生出來的。他們希望的是,自己更有機會在本地從事動漫產業,更容易成功,更有機會靠漫畫名成利就。 但這必須要回到根本的問題,產業鏈是什麼?
Thumbnail
2021/05/13
在談創作產業鏈這種問題之前,我知道談這個話題的人,他們之所以想臺灣有漫畫產業鏈的原因,是希望那些大受世界歡迎的作品像鬼滅之刃甚麼的是臺灣生出來的。他們希望的是,自己更有機會在本地從事動漫產業,更容易成功,更有機會靠漫畫名成利就。 但這必須要回到根本的問題,產業鏈是什麼?
Thumbnail
2020/11/23
以公民抗命的角度看,被國安法控告,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巨大光環,如果你想當甘地、曼德拉、翁山蘇姬這類型的政客,你需要的不是絕食而是國安法。他們的賣點,本來就是勇敢面對不義的法律,正面跟政權的理念衝突,這是和理非或非暴力抗爭的核心精神:以自身的受害,去把政權與法律的不義與矛盾浮成一個巨大爭議......
Thumbnail
2020/11/23
以公民抗命的角度看,被國安法控告,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巨大光環,如果你想當甘地、曼德拉、翁山蘇姬這類型的政客,你需要的不是絕食而是國安法。他們的賣點,本來就是勇敢面對不義的法律,正面跟政權的理念衝突,這是和理非或非暴力抗爭的核心精神:以自身的受害,去把政權與法律的不義與矛盾浮成一個巨大爭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歷史始終都是由勝利者撰寫, 失敗者通常都是暴政必亡,這才顯得我的推翻正當。
Thumbnail
歷史始終都是由勝利者撰寫, 失敗者通常都是暴政必亡,這才顯得我的推翻正當。
Thumbnail
1894/7/25甲午戰爭爆發,大清敗了但還是令人佩服
Thumbnail
1894/7/25甲午戰爭爆發,大清敗了但還是令人佩服
Thumbnail
在中國近代史上,對日抗戰既是苦難,也是形塑民族認同的關鍵;於日本而言,這場戰爭更像急速狂飆的飛蛾撲火,既讓東亞諸國留下侵略夢魘,也親手為日本的國家不正常化寫下序章。
Thumbnail
在中國近代史上,對日抗戰既是苦難,也是形塑民族認同的關鍵;於日本而言,這場戰爭更像急速狂飆的飛蛾撲火,既讓東亞諸國留下侵略夢魘,也親手為日本的國家不正常化寫下序章。
Thumbnail
鴉片戰爭是滿清步向衰落的標記,也是中國被迫走進現代世界的起始點。這是從意義上的解說,但戰爭後,整個社會沒有太大的改變,朝廷依然陶醉於天朝大國。英法聯軍雖然被視為鴉片戰爭的延續,意義上不及鴉片戰爭的重要,卻是帶來切膚之痛,真實地改變政治及社會的面貌,並引發部分官員的反省,帶來真實而具體的改變。
Thumbnail
鴉片戰爭是滿清步向衰落的標記,也是中國被迫走進現代世界的起始點。這是從意義上的解說,但戰爭後,整個社會沒有太大的改變,朝廷依然陶醉於天朝大國。英法聯軍雖然被視為鴉片戰爭的延續,意義上不及鴉片戰爭的重要,卻是帶來切膚之痛,真實地改變政治及社會的面貌,並引發部分官員的反省,帶來真實而具體的改變。
Thumbnail
          在中國清末民初時。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英、法、美、日為主的協議國而且也是戰勝同盟一方。中國知識分子想藉著一戰後,在凡爾賽和會能取消掉在1898年被德國強占的中國膠州灣,可以歸還中國。大戰期間在日本提出並威脅簽訂的中日條約協定可以被取消。可是在1919年1月18日的凡爾賽和會
Thumbnail
          在中國清末民初時。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加英、法、美、日為主的協議國而且也是戰勝同盟一方。中國知識分子想藉著一戰後,在凡爾賽和會能取消掉在1898年被德國強占的中國膠州灣,可以歸還中國。大戰期間在日本提出並威脅簽訂的中日條約協定可以被取消。可是在1919年1月18日的凡爾賽和會
Thumbnail
歷史始終都是由勝利者撰寫,失敗者通常都是暴政必亡,這才顯得我的推翻正當。
Thumbnail
歷史始終都是由勝利者撰寫,失敗者通常都是暴政必亡,這才顯得我的推翻正當。
Thumbnail
這是第一本從暴力角度探討日本政治發展歷史全書。作者施奈華是威廉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歷史教授,他主張暴力早自日本開始實驗民主之初,就融入了近代日本政治的實踐中。當議會自一八九○年代開啟,衝突、鬥毆、破壞、威脅與恐嚇,很快成為日本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Thumbnail
這是第一本從暴力角度探討日本政治發展歷史全書。作者施奈華是威廉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歷史教授,他主張暴力早自日本開始實驗民主之初,就融入了近代日本政治的實踐中。當議會自一八九○年代開啟,衝突、鬥毆、破壞、威脅與恐嚇,很快成為日本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