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從四葉草的外型、氣味、種子,認識四葉草的根、葉、花在四季的狀態之後,你就會曉得它的真名,明白它存存在的本質了,這比知道它的用途還重要。你說說看,你的用途是什麼?我的用途又是什麼?到底是弓忒山有用?還是開闊海有用?」又走了約莫半哩,歐吉安才說:「要聆聽,必先靜默。」(p.42-43)

最近和夥伴們在進行活動主題發想,藉由「名字」這個關鍵字,夥伴聯想到了《地海巫師》的「 #真名」。我回想起第一次看見這個詞彙時心底那股異樣的感受,像有人隔著紙張搔癢、那種難以按捺的感覺。
一個人的真名在《地海巫師》世界觀裡幾乎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東西,當一個人掌握了對方/物品的真名,他所施的法術才會有效,「欲成為海洋大師,必知曉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p.81)
這本幻奇文學的作品,對我來說最特別的地方,在於魔法是有限制的。當我們認為擁有了魔法幾乎等於無所不能,娥蘇拉・勒瑰恩卻明白地告訴我們,你必須知曉「真名」才得以使法術生效。
再者是「一體制衡」的世界觀。主角格得年輕時,曾問過老師,為什麼不能讓一顆小石頭永遠保持鑽石的模樣?「即使只是將天地間這一微小的部分變換,也是改變了天地。⋯⋯宇宙是平衡的,處在『一體至衡』的狀態。」(p.78)娥蘇拉・勒瑰恩不只寫魔法,也將她自身的自然與哲學觀,巧妙融合進她所創造的世界。
我也喜歡她在書中呈現的謙遜。「陽光下的這個世界,和沒有陽光的另一個世界,都有很多事物與人類或人類的語言無關;在我們的力量之上,也還有別的力量。」(p.82)即便擁有魔法,人類依然不會是世界的主宰,更不是唯一。在人類以外,在我們認知的邊界以外,還有我們所不熟悉、未曾看見,但存在著的廣袤原野。
「有智慧的人一定不會與其他生命相離,不管那生命有沒有語言。往後的歲月,他長期從沉默、從動物的雙眼、從鳥禽的飛翔、從樹木緩慢搖曳的姿態中,盡力去學習可能學到的東西。」(p.129)
人必須承認,我們的智慧或許遠不及日常生活裡的一草一木。
回到整本書的核心,格得與黑影的關係。從一開始格得處於被動,到後來兩者數次的交會。當格得仍徬徨於自己的命運,黑影同樣迷惘,因此無形,僅是一團迷霧般的樣態,連面孔也沒有。然而,當格得變得篤定,決定起身回頭直面自己的命運,與黑影正面交手,黑影也開始有了具體的形貌。
這個變化的過程緩慢細微,隨著格得的征程逐漸明朗,如濃霧散去後終於露出的城鎮樣貌,有了實影。未知令人懼怕,當我們得以掌握具象,內心真正恐懼的事物為何也才有了具體的指稱。
格得與黑影之間交會的種種,使我們清楚看見了一個男孩的成長與蛻變。那個過程之於我,是比魔法更迷人的事物。(魔法則是使故事精緻的美好調味)
地海世界中包裹著太多能夠去拆解、深思的部件,地海的每一道浪花、每一陣風,都有無數訊息隱藏在裡頭。距離第一次閱讀《地海巫師》已過去幾年,或許每隔幾年重新與這個世界相會,我都會一再訝異於這裡帶給我的遼闊視野。而每個階段的我從地海帶走的,也必然是那個時期的我所關注的。
總有一種,自己和地海世界一起成長了的幸福感呀。
—
[ 書名 ] 地海巫師
[ 作者 ] 娥蘇拉・勒瑰恩
[ 譯者 ] 蔡美玲
[ 出版 ] 木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