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來源:薩菈琳 2025/5/30 拍攝
2025年端午節前的一個午後,我來到鳳山靜思堂,參加謝哲青老師《尋找生命的願景》講座。這不僅是我首次踏入慈濟的靜思堂,更是我報名參與講座的動機之一──想趁此機緣,親身感受這座位於鳳山的簡樸建築,所蘊含的濃厚人文氣息。
當日陽光明朗,我站在寬敞潔淨的廊道上,仰望深藍如洗的天空,微風輕拂,心神澄明。此地果然不僅是知識交流的所在,更像是一方靈魂可棲的淨土。
下午兩點,講堂開場。走入地下一樓時,一股淡雅清香撲鼻而來,隨著觀眾陸續入座,漸漸隱沒於人潮與熱氣之中。慈濟師姐簡短致詞後,眾人安靜等待謝哲青老師現身。講堂座無虛席,來自各行各業的聽眾或靜默凝視舞台、或低聲交談,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安定而熱切的氛圍。
照片來源:薩菈琳 2025/5/30 拍攝
謝哲青老師,知名作家、旅人與演講者,他的聲音曾出現在許多學校、圖書館與媒體平台。與其說他是一位文人,不如說是一位腳踏實地的生命觀察者。他不以詩意自矜,卻總能以真誠語氣說出穿透人心的話語。過去我對他的認識僅止於社群媒體上的片段印象,對其作品未曾深入閱讀,更遑論現場聆聽。此番因緣際會,得以親耳聆聽他述說生命故事,尤為難得。更讓我驚喜的是,他原來是阿美族人,自幼隨家人自花蓮遷至高雄鳳山。這樣的背景,對我這位長期關注原住民文化的學習者而言,倍感親切。

其中一幕令我印象深刻:簡報畫面映出他登上北大武山之巔、俯瞰太平洋的壯麗景色。我彷彿也能感受到他矗立山巔、面向海天交會時,那股澎湃遼闊的激動。簡報畫面幾無文字,全然仰賴影像與現場口述。哲青老師這種「少即是多」的表達方式,迫使聽眾聚精會神地傾聽他的聲音,才能捕捉那些細緻而深層的情感震動。這種有別於一般講座倚賴投影片與逐字提示的風格,也讓我深刻領悟:真正的傳遞,是心與心的交流,而非筆記與筆記的對應。
講座中,哲青老師談及童年隨外婆 Ina 上山採蜂的記憶。那位不著防護裝備、手持長竹竿便能穩穩頂起蜂窩的老婦,彷彿與自然融為一體。然而這段記憶也蘊藏遺憾:外婆過世時,他早已失去流利的族語,只能在心中以漢語與她對話,說不出一句阿美語的道別。此語一出,全場靜默。我不禁省思:文化,不僅來自血脈的續命,更奠基於語言的承襲;一旦失傳,便如煙火般瞬間凋零。
哲青老師分享年輕時的「出走」心情──不顧外界眼光與家庭期待,毅然攀登北大武山,隨後踏上更遙遠的旅程:巴基斯坦、撒哈拉、義大利、緬甸……他曾夢想登頂喜馬拉雅,卻因夥伴不幸罹難,旅程戛然而止。他在營地拍下閃耀銀光的雪景,但再壯麗的風光也無法抹去內心的失落。他說,那時的旅行,並非為了探索,而是為了逃避──逃離家庭中的困頓與疏離。
他笑說,外人以為他出身富裕,其實父親是鐵工,母親精神狀況不穩,難以溝通。他曾在羅馬一座老舊教堂前,久久凝視米開朗基羅的《聖殤》──那幅母子相擁的臉龐,彷彿喚醒他對母親深藏心底的思念。他坦言,那趟旅程本是浪漫的觀光,卻使他不斷地想家。也許,真正需要療癒的,不是地圖上的遠方,而是心裡那片未曾觸及的故鄉。
過去我參加的心靈講座,大多僅留下幾句名言作為「收穫」。但哲青老師的分享,穿越義大利古城與撒哈拉沙漠,也深入山林與族語記憶,使我感受到文化流動的多樣與深刻。他的故事不只是「勵志」,更是一場關於多元文化與自我認同的深度詰問。
專心聽講的過程中,我的筆記時而潦草、時而工整。現場不錄音、不錄影,也沒有講義,所有重要訊息只能靠一筆一劃刻錄於紙上。但我想,也許正是這樣的「不完整」,才讓我們更用心地記、用心地想,也更願意沉澱其中。
講座尾聲,哲青老師鼓勵我們勇於走入場域、親身體驗。閱讀與旅行皆能拓寬視野;若無法遠行,閱讀也可成為心靈的翅膀。他最後說:「本來以為世界是家,後來發現,家才是世界。」這句話如一面鏡子,照見我自己──那些年來我對文學與文化的執著追尋,或許最終不是為了遠行,而是為了回到內在安頓的所在。

照片來源:薩菈琳 2025/5/30 拍攝
走出靜思堂,五月尾的夏風中夾帶一縷淡淡花香。回望那棟素雅靜謐的殿宇,它早已不只是建材組構的空間,而是一座盛滿記憶與溫度的心靈避風港。短短兩小時的講座,我彷彿陪著哲青老師攀越高山、穿越沙漠,也翻閱自己心中那本尚未命名的生命之書。
這次的體悟提醒我:尋找的旅程,不僅在腳步間延伸,更在傾聽與書寫之中悄然展開。正如哲青老師此刻以言語承載生命的旅途,我也願以文字與心靈為舟,在這個多元交會的時代中,尋覓屬於自己的那一道生命之光。
~謹以此文獻給本次講座的主辦單位──慈濟,以及謝哲青老師,感謝您們帶來一場深具啟發的思想盛宴。也特別感謝當日慈濟師姐對我的簡短採訪,使我有機會以言語初步表達心中的感動與收穫。願這些文字能延續那日的餘韻,陪伴更多尋光之人。
文/薩菈琳 2025年5月31日 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