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30年沒有調整票價的台鐵,這次終於要在6月23日調整票價了。我躬逢其盛,剛好要在6月23日公出,訂完票以後馬上就非常有感。
當然,臺鐵是說,30年沒有調整票價(現在大家都會用「調整」而不是「調漲」了),所以不得不調;而且一調就是超過25%,其實也是蠻驚人的。
不過,台鐵真的30年都沒有調過票價嗎?來看看吧!台鐵自1970年代起實施來回票9折優惠,這項優惠主要適用於自強號與莒光號等對號列車。因為大家比較喜歡搭這些對號列車,或許我們可以把這件事稱為台鐵主動降價。
那個時候北迴線還沒有全線通車(1980年2月1日才全線通車)。
然後,從2014年11月開始,台鐵取消了普悠瑪與太魯閣號的來回票優惠。這兩種列車比較快、大家比較愛搭,尤其對花東的運輸很重要,所以可以說是對花東(據說是台鐵唯一賺錢的路線,一度被稱為「黃金線」)實施漲價。
然後,自2016年1月26日起,台鐵將來回票9折優惠全面取消。同時,網路刷卡購票的95折優惠也一併取消。
台鐵表示,取消優惠的原因包括:
- 高鐵等競爭對手並未提供類似來回票優惠(這個犯了Bandwagon fallacy,誰說別人沒提供你就不可以提供?更何況這不就是競爭的優勢嗎?)
- 台鐵多年未調整票價(在這個時間點,大概還說得過去...反正影響最大的花東已經實施了)
- 每年虧損約30億元(虧損其實還要檢討其他的項目吧)
2024年8月20日起,台鐵也取消了(可能是在2016年台鐵全面開放多卡通電子票證乘車服務後不久開始實施的)電子票證9折優惠,改為實施「常客回饋」制度,根據乘車次數提供不同程度的回饋金。
改為實施「常客回饋」制度,根據旅客每月的搭乘次數提供不同程度的回饋金:
11至20次:次月回饋10%(相當於9折)。
21至40次:次月回饋15%(相當於85折)。
41次以上:次月回饋20%(相當於8折)。
回饋金將於次月首次乘車出站刷卡時,自動加值至電子票證錢包內,可用於電子票證規定範圍內的所有消費。
不過,像這種制度通常伴隨著加入會員;我查了一下,台鐵的會員制最早於民國100年(2011年)3月30日啟用,當時主要提供對號列車購票、便當與鐵路商品的點數累積與折抵功能。每消費50元可累積1點,2點可折抵1元。
但是,這個會員制其實有點微妙,因為訂票需要用身分證字號,雖然一個身分證字號可以訂不只一張票,但是對於經常公出的人來說,通常都是用自己的身分證訂票。我曾聽過有學校的會計跟老師說,如果老師有加入台鐵會員,就不可以用自己的身分證訂台鐵票,因為這樣有「圖利」的嫌疑!哈!
然後,今年的6月23日台鐵新票價開始實施,平均漲幅26.8%,雖然長途採遞遠遞減降低漲幅,但是擺在眼前的就是:
台北花蓮自強號票價,從440元漲至583元;
台北台東自強號票價,從783元漲至936元。
於是台鐵公司宣布,6月23日起推出「花東會員優惠措施」,針對設籍於花蓮縣或台東縣的台鐵會員,會員點數平日最高5倍回饋、假日3倍回饋,點數可折抵下次乘車票價,等於最多可享95折。
平日(週一至週四及補班日):每消費50元可獲得5點(原為1點)。
假日(週五、非補班日的週六及週日、國定假日、連續假期期間及其前1日):每消費50元可獲得3點。
這些點數可用於下次購票時折抵票價,每2點折抵1元,最多可折抵票價的50%。例如,花東居民平日搭乘台北至花蓮的自強號(票價583元),可獲得約55點,折抵約27元,約等於95折優惠。
聽起來好像不錯,可是這個措施只針對「設籍」在花蓮縣或台東縣的「台鐵會員」,也就是說,你的戶口必需在花蓮縣或台東縣,然後你還要是台鐵會員。缺一不可。
感覺這個優惠給得不太情願,或者說,給得不太阿撒力...
說真的,住在花蓮,如果不自己開車,又不想花太多時間在車上,就只能搭台鐵;這樣的狀況,或許也是台鐵有恃無恐的原因?
我並不是說票價不該調整,只是,對於只要要出遠門,除非認命自己開車,否則幾乎都要貢獻給台鐵的花東人來說,台鐵就不能對我們好一點嗎?早期都是把西部不用的車廂給東部,那時候的自強號品質大概是西部的莒光號、莒光號大概是西部的復興號;後來好不容易有了太魯閣號與普悠瑪號,然後西部又吵著說他們也要...傾斜式列車在西部能發揮作用嗎???
我常常覺得不懂,為什麼很多時候,不只是台鐵,很多企業常常會「處罰」忠實顧客...打折只提供給新顧客、要不然就是只給老顧客一點點折扣(可以稱之為「激怒」措施),是因為知道要轉換供應商很麻煩,所以有恃無恐嗎?
找了一下資料發現,這種現象其實在許多領域都存在,尤其在地方交通、基礎設施、電信、水電、醫療資源等壟斷性、寡占性產業,以及偏鄉、離島等地區的消費者特別明顯。
為什麼供應商對「跑不了的顧客」會推出不痛不癢的措施?
因為花蓮、台東的居民屬於「弱勢市場」,我們的基礎交通、物流、能源都掌握在少數業者手中(如台鐵、中油、台電、幾家大型電信業者)。
因為居民「跑不了」,所以不管服務再差、再貴,他們還是得用,因為沒有替代方案。
於是就造成了業者缺乏真正改善的誘因,反而會用表面功夫、象徵性「回饋」來搪塞或粉飾。
早期我有訂有線電視,但是花蓮就那麼一台,然後我發現,我用比台北貴20%的價格,我的有線電視竟然只有「單語」!於是我就果斷拔掉了。
雖然業者或政府單位為了應付媒體、地方民代或輿論壓力,會提出一些看似「照顧弱勢」的方案,例如:
集點加倍送(但使用限制一堆[例如:設籍在花蓮的會員],折抵上限只有一點點[可達5%])
某個特殊節日折扣(但只有一次性、短期性)
開放某些票種(但班次超少,搶不到票)
所以,這些措施往往成為「激怒性回饋」,讓人覺得「X的,你是在敷衍我吧?」
更妙的是,有些業者會覺得:「我們已經虧損了(台鐵就是例子),再多給優惠,會讓整體更難經營。」
因此,他們傾向於用「象徵性回饋」來安撫輿論,而不是實質讓利,因為怕其他市場也來爭取類似待遇(西部吵著要普悠瑪跟太魯閣號不就是?)。
但是,這是把系統性的問題(例如財政虧損、經營不善)轉嫁到無法選擇的弱勢用戶頭上。
最後,有部分政策制定者(尤其總部在台北的機關)對偏鄉居民有隱性偏見,認為「你們已經有補助了」「應該感恩」「這樣已經不錯了」(就是「假公平」派啦)。
這種「從中心到邊陲」的階級視角,讓政策設計出現落差,忽視了地方的真實需求。
最後造成,這些措施更像是一種「施捨」,而非有誠意要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要來問:
這些措施,對居民真正的負擔有多大幫助?只有給「設籍在花東的會員」,所以對於在花東工作、讀書,但是沒有設籍的人,就沒有幫助;另外,來花東玩的人,對他們來說,就是變貴了,這樣他們還會想來玩嗎?雖然現在有些人不來並不只是貴的問題,但是我們還是要討論一下這件事。
這些來讀書、來工作、來玩的人,都可以提升消費,對於振興花蓮很重要。
另外是,我們要求「長期的結構性改善」,而不是短期的糖衣。這包括了道路的安全性提升與車輛的品質。我知道自從2024年的大地震以後,只要下雨就很容易坍方,這是沒辦法的事,但是至少可以加強邊坡的偵測與維護,不要再發生火車撞到土石流的事情了。至於火車撞到「掉下來的卡車」(我想大家都知道我在說什麼),這更是絕對不可以發生的事!
我看到的是,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結構性不公平。當資源配置權握在中心城市、資源掌控者手中,而地方居民的需求又無法影響決策時,就容易出現這種「不痛不癢的激勵(怒)措施」。
這不僅僅是台鐵的問題,而是很多公共服務體系設計上的通病。
不要忘了,我們也有繳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