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存在主義
在所有身心靈追求裡,「做自己」似乎是最理所當然的目標。
但真正在現實裡、在人際裡、在家庭裡活出自己的過程,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瀟灑自由。尤其當你開始不再討好、拒絕配合、說出真心話、表達不同意見時,迎面而來的未必是掌聲,而可能是:
- 被貼標籤:「你變了」、「太自我中心」
- 被誤解:「你是不是最近壓力很大?」
- 被排斥:「這樣做真的很沒團隊精神耶」
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出:「自由,就是有勇氣被別人討厭。」
這句話聽來熱血,實際執行起來,卻像刀子。
因為大多數人不是真的想自由,而是想被喜歡。
我們渴望自由,卻更害怕孤立
自由代表選擇自己的人生,但這也意味著:
- 你可能會和原生家庭的期望背道而馳
- 你可能不再是朋友圈裡的「好人」或「好說話」那個角色
- 你可能會變得「難以被定義」,讓他人無法安放你
這些成本,會激起我們內心最深的恐懼:不被愛,不被需要,不被接納。
在社會化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只要我懂事、體貼、配合,我就能被喜歡,被留在圈子裡。」
於是,成為自己這件事,從一開始就不是自由的選擇,而是要經過掙扎、背叛感、內在孤立的試煉。
當你開始做自己,身體先緊張
在心理治療室裡,我常看到一種現象:個案終於鼓起勇氣拒絕某件事,但說出口的當下,卻渾身緊繃、滿頭大汗,甚至事後自責。
這不是因為選擇錯了,而是身體尚未習慣「不討好仍能被愛」的經驗。
身體記得從小建立的關係模板是:「只要我乖,我就安全」。 而現在你選擇「不乖」,安全感自然撼動。
自由,雖然符合你內在的信念,卻違反你過去求生的方式。
這裡的掙扎不來自「我做錯了」,而是來自「我還沒有其他情感經驗可以取代原本的配合模式」。
所以你會焦慮,你會懷疑,你會不安。這一切都不代表你錯了,而代表你開始真正地長出自我了。
三、「被討厭的勇氣」不是叛逆,是成熟
很多人誤會了阿德勒的意思,以為被討厭就是「我做自己管你怎麼想」,但那只是任性,不是自由。
真正的被討厭的勇氣不是「我想怎樣就怎樣」,而是:
「即使你不同意我,我也仍然尊重你;但我不會為了讓你喜歡我而背叛自己。」
這是一種更深層的情緒分化能力(emotional differentiation):
你能承受別人的不滿,而不把它等同於「我被否定」或「我不值得被愛」。
這不容易,需要以下幾個條件:
- 你已足夠了解自己要什麼,而不是只是為了反抗他人
- 你能面對孤獨的暫時性,不用關係的確認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 你有能力照顧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依賴他人維持內在穩定
阿德勒說:「你要的是『被喜歡』,還是『能自由地活著』?」這不是選擇之一,而是排序的問題。
如果你永遠把被喜歡放第一,自由就會被犧牲。
日常中的自我壓抑:你在哪裡消音了自己?
我們很少察覺到,生活裡有多少地方正在「背叛自己但換來和諧」:
- 明明不同意老闆的做法,卻勉強點頭:「對對對,很有道理。」
- 明明朋友越界,但不好意思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講我。」
- 明明伴侶忽視了自己感受,但卻說:「沒事啦,你忙就好。」
每一次的「沒事」、「都可以」、「我沒關係」,都可能是自己內在小聲說「我不想要這樣」卻被忽略的聲音。
這些聲音久了不會消失,它們會變成:
- 情緒的反彈(突然爆炸、失控)
- 身體的不適(緊張、壓力型胃痛)
- 無名的倦怠與內耗
三個練習,讓你開始承擔「自由」的重量
✦ 每天誠實表達一次自己的真實意見
不用硬碰硬,但請至少一次讓自己說出內在真實的想法,哪怕是:「我今天有點累,想自己待著。」
你的系統需要累積「做自己也沒出事」的經驗,才能建立新的安全感。
✦ 停止解釋每一個拒絕
當你開始說「不」時,你會下意識想加上解釋來「緩和對方的不悅」。
請練習不補充說明,就讓「我不想參加」是一個完整的句子。
你不是不尊重對方,你是在學習尊重自己。
✦ 書寫練習:「如果我不用擔心別人怎麼想,我今天會怎麼過?」
每天花五分鐘自由書寫,讓你的真實慾望浮出來。你會發現原來你想過的人生,和你現在過的可能有很大距離。
這份距離不是用來自責的,而是用來重新對焦的。
活出自己,不是口號,是代價
「做自己」不是情緒發洩的藉口,也不是自我放縱的遮羞布。
它是一種需要清晰覺察、勇氣承擔與情感分化的成熟過程。
當你開始踏上這條路時,會孤單、會不安、會失去某些「關係中的安全感」,但同時你也會開始真正感受到什麼叫活著的踏實感。
最後,用阿德勒的話收尾:
「重要的不是別人怎麼看我,而是我怎麼看自己。」
這不是反社會,而是你終於長出了真正的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