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跟老友爬山, 老友問我一個問題: 台灣的經濟究竟好不好?
老友是機械業的一個小老闆,我知道他在問什麼。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你的鄰居失業時這是經濟衰退; 當你自己失業時是經濟大蕭條』一般人沒有經濟學概念時, 自己的感受遠大於整個大環境狀況。
機械業這幾年狀況很糟糕, 老友說同業差的狀況營收腰斬, 好一點的衰退3成。
機械業毛利約30%上下波動, 這種情況大部分人都不賺錢, 少部分還虧錢。
老友應該是覺得台灣的經濟狀況很差,但是台股一直漲, 他不懂為什麼。
大部分的人是勞工階層, 感受是薪資, 加班費, 獎金, 工作量, 對大環境感知並不敏銳, 如果說台灣今年整體景氣不錯, 大部分勞工是不會同意的。
不太懂經濟的人, 並不知道所謂經濟景氣, 看的是GDP成長率這個數字, 所謂的經濟景氣, 更多的是一種感受。
國發會2024年資料表示2016到2023年台灣的經濟成長平均為3.1%,
2023年Q1為-3.4%, 之後回升,2024年Q3為4.17%, 近幾季台灣整體經濟狀況是不錯的。
然而其實分產業類別來看, 電子及半導體獨好, 傳產如機械, 鋼鐵, 石化, 紡織都不太好, 也就造成台積電及電子獨漲, 今年大部分主動投資人績效都難贏過指數。
然而整體台灣GDP好, 不見得個人薪資也就必定好, 除了產業對了, 個人競爭力也有很大關係, 即便在最熱門的半導體產業, 賺不到錢的人也很多。
很多人不了解薪資是如何決定的, 薪資是"同等能力人力供需博弈的結果“。
例如一個半導體工程師跟一個紡織工廠的工程師比較, 半導體是台灣優勢產業, 人力需求大, 但供給不足, 當然企業HR會提供高薪酬來爭取有經驗的工程師。
紡織業的工程師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台灣紡織業對工程師人力需求缺口不大, 自然無法提供較有競爭力的薪酬, 也跟產品毛利有關, 產品毛利低則表示競爭壓力大, 競爭門檻較低, 對技術能力需求不大, 因此不太需要高技術能力的工程師,自然也就不會提升有競爭力的薪資。
所以產業結構是很大的因素之一, 產業如果無法提供高毛利產品或服務, 也必然無法提供數量多的高薪工作。
總而言之, 今年台灣整體經濟景氣不錯, 但是獨厚電子及半導體產業, 不同行業有別。
大環境與個人又有不同的感受, 即便大環境好, 產業類別不景氣, 一般勞工感受薪資行情差, 但也還有年薪不差的總經理與高層主管, 即便景氣好的產業, 也是有領固定薪資與加班費, 享受不到景氣果實的一般勞工。
個人能力也佔有很高的成分。
另一件事是很多人對GDP有錯誤認識, 一個國家GDP年增率高不見得能夠提供很多工作崗位, 台灣的GDP年增向來不差, 但因為三角貿易提供工作崗位在海外居多, 工作崗位多寡才與普通百姓最直觀的薪資感受有關。
對經濟知識認識不足, 自然無法理解這些。
一家工廠設在大陸有高營收,可能還不如NVIDIA來台設總部, 更能體感讓台灣勞工感覺到自己被"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