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laimer:本篇文不受任何單位委託,純粹是我自己出於好奇與興趣整理。
本文附上 Visual Capitalist 的統計與美圖,讓大家參考:

可以看到 2024 年版圖最大的為諾和諾德 (Novo Nordisk),他們因為 GLP1a 在世界大賣而市價水漲船高,但也因為競爭者如禮來一一來到戰場,還有自家藥物的副作用,股價大受影響。(見《諾和諾德 Novo Nordisk 減肥神藥 Semaglutide 因視神經副作用進一步受到挑戰》)
諾和諾德 (Novo Nordisk) 源於丹麥,做胰島素起家,也因為胰島素是種多肽,諾和諾德將該種技術運用到其他藥物上,像是血友病所欠缺的凝血因子,以及 GLP1a。諾和諾德滿會運用自身的多肽製造技術,以及他們與內分泌科醫師的密切合作,提供了不少糖尿病的治療選項。
歐洲市佔第二名則為羅氏藥廠 (Roche),總部位於瑞士。羅氏值得一提的地方在於,在 2000s 將檢驗部門拆分出來為 Roche Diagnostics,有別於產製藥物的 Roche Pharmaceuticals。藥廠的營業額為檢驗公司的三倍。藥品大約分五大部份:血液免疫、固態腫瘤、神經科學、眼科,以及心血管新陳代謝。在製藥技術方面,則有抗體-藥物複合體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 與雙抗體標靶 (Bispecific antibody) 等特色,在血液、腫瘤治療多有選項。
第三名的 AstraZeneca (AZ) 與第四名的諾華 (Norvatis) 在市額上其實與羅氏差不多。AZ 位於英國,主攻疫苗與小分子標靶藥,包括 BTKi 與針對罕見疾病陣發性夜間血紅蛋白尿症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 的各種藥品,2024 年更收購 Fusion Pharmaceuticals,看樣子想搶佔放射性同位素 (Radionuclide) 市場。
諾華 (Norvatis) ,總部在瑞士,也有龐大的血液病藥品部門,從小分子標靶 (TKIs, e.g., 《我不是藥神》中的 Imatinib),也像羅氏有 ADCs,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細胞治療,是目前台灣唯一一個有健保給付的細胞治療。它在 2022 年將 Sandoz 拆分出去,賣較低單價的學名藥為主。
至於其他的藥廠,我依母國稍微列一下:
- 德國:德國默克 (Merck;不是美國的 MSD/Merck co.) [Market cap $67.8]、拜爾 (Bayer) [$45B]、BNT [$24.8B],另外還有百靈 (Boehringer Ingelheim) 但因為它是沒上市的私人家族企業,看不到公開的 market cap。以上是藥廠,如果是醫療儀器的話就一定會講到西門子 (Siemens)。
- 法國:賽諾菲 (Sanofi) [$138.5B],另外有私人的施維雅 (Servier),和百靈一樣看不到市值。
- 英國:除了 AZ 外,再來就是葛蘭素史克 (GSK) [$76.6B],很有趣的共通點是兩個都有比較強的感染症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