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在永續議題上引發熱烈討論-沃爾瑪(Walmart)、瑪氏(Mars)、雀巢(Nestlé)等多家知名企業,紛紛退出美國塑膠公約(U.S. Plastics Pact),不禁令人困惑,為何在2030目標年即將到來的關鍵時刻選擇退出?這是否預示著全球在應對塑膠污染的道路上,比我們想像的更為艱鉅?執行成效是否不如預期?
全球限塑政策的執行現況與挑戰
1. 政策實施的難度與阻力
首先,改變民眾長期養成的消費習慣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塑膠製品因其輕便、便宜、防潮等特性,早已深入我們的日常。試想,當我們走進傳統市場或小吃店,塑膠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包裝選項。即使政府推出如「自備環保杯折扣」等獎勵措施,短期內或許能提高民眾意願,但長期效果仍有待觀察。一旦獎勵活動結束,是否會故態復萌?
此外,來自市場和業者的反彈意見也不容小覷。例如,台灣的限塑政策,其涵蓋範圍仍有局限,未能完全觸及所有塑膠袋使用的場域。政府在推動政策時,有時也會因選舉等政治壓力,而無法大刀闊斧地執行,導致政策的力度和廣度受到限制。
在國際層面,以歐盟為例,雖然其擴大生產者責任(EPR)政策有助於促進環保設計和回收,但也面臨各成員國間立法差異、執行不一致以及成本分配等挑戰。這些資訊在在顯示,即使是國際法規較為先進的地區,在推動複雜的環保政策時,也難免遭遇瓶頸。
2. 目標設定與實際執行的分歧
在這次企業退出的事件中,目標設定與實際執行的分歧顯露無遺,全球塑膠公約的談判過程,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談判中,各國對於是否設定塑膠生產量上限,存在極大分歧,例如沙烏地阿拉伯和中國等石化生產大國,強烈反對限制生產,因其認為問題根源在於使用國家的回收機制不足。這種觀點上的差異,使得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面性目標變得困難重重。
公約草案中的許多條款,例如塑膠定義、管制產品範圍、生產量目標等,都存在各方意見分歧,這也反映出在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複雜性。
3. 平衡環境目標與經濟考量
塑膠之所以被廣泛使用,正是因為其成本效益高、使用便利且能延長產品保存期限。要在維持這些便利性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大幅減塑,無疑是一場艱難的拉鋸戰。
對企業而言,減少一次性塑膠意味著需要探索替代材料、投資技術創新,甚至改變原有的商業模式,這些都可能帶來額外的成本。如何在環境目標、消費者習慣與企業營運成本之間取得平衡,是所有企業在永續新世代的一道難題。
企業的多元永續策略:退出不代表放棄
雖然部分企業選擇退出美國塑膠公約,這並不全然代表他們放棄了所有的永續努力。以雀巢為例,儘管退出該公約,它仍積極參與其他的全球性塑膠相關倡議:
- 全球塑膠條約商業聯盟(Global Plastics Treaty Business Coalition):雀巢是該聯盟的成員,與超過200家市場型企業共同主張未來全球塑膠條約應包含階段性淘汰機制、重複使用政策、產品設計要求等,展現其在國際規範制定上的影響力。
- 3R 倡議(3R Initiative):雀巢也是此倡議的共同創立者,專注於「塑膠抵銷權(Plastic Credits)」的概念。透過購買塑膠抵銷權,企業可以抵銷其產品所使用的塑膠量,並將資金用於改善廢棄物處理基礎設施、提升回收體系工作者生計等。這項機制雖然不直接減少塑膠產量,但有助於推動塑膠資源的循環利用。
- 全球塑膠行動夥伴(Global Plastic Action Partnership):雀巢也是該夥伴關係的成員,該平台與全球超過900個組織合作,共同啟動減塑行動專案。
從雀巢的例子可以看出,大型企業在面對永續目標時,可能會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
- 調整產品設計:使其更容易重複使用、回收或堆肥。
- 參與其他倡議與談判:試圖影響或遵循更廣泛的國際規範。
- 投資於廢棄物管理和回收基礎設施:特別是透過支持塑膠抵銷權等機制。
- 探索替代材料或新的商業模式:例如重複使用系統或無包裝選項。
企業退出某個特定公約或倡議,可能反映了該公約的目標或執行方式與企業自身策略或面臨的實際困難不符,但不一定代表企業放棄了所有的永續努力!他們可能選擇在其他更符合自身條件的平台或以不同的方式繼續推動減塑和循環經濟的目標。
結語
沃爾瑪、瑪氏、雀巢等企業退出美國塑膠公約的事件,讓我們了解到,全球限塑之路道阻且長。這不僅是企業的挑戰,更是全球共同的課題。這場與塑膠的戰爭,沒有人是局外人。企業的退出或許是轉機,促使我們更深入地思考現有政策的不足,並探索更多元、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只有當各方凝聚共識,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讓我們的地球擺脫塑膠的束縛,迎向更潔淨的未來。
新聞來源:https://esgnews.com/walmart-mars-nestle-and-others-exit-u-s-plastics-pact-as-2030-targets-l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