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族館物語|「腦波同步」的創意實驗室
章魚PM小坤與海馬設計師發起「共鳴室」創意工作坊,不再解決問題,而是讓團隊圍繞使用者語言進行無壓力共創。他們邀請來自不同部門的同仁:鰻魚測試師、企鵝公關、海獺工程師,進入一間暱稱為「共鳴室」的玻璃工作坊。
共鳴室規則只有三條:
- 不准批評未成形的點子
- 一個人的靈感可以被任意改編
- 靈感的起點可以來自一句話、一張圖、甚至一次誤解
從「我以為這片玻璃只是裝飾」這句話出發,靈感交織、接龍與疊加,形成真正共鳴。不是對的設計、不是精準的回應,而是「這讓我想起了什麼」、「這感覺我懂了」的情緒牽引。
海馬把這條靈感寫下,貼在牆上,笑說:「我們的腦波,好像同步了。」
那天,小坤拿出第六張卦卡,上面寫著:
咸卦:咸亨,利貞,取女吉。《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她明白,設計團隊之間的創意「共感」,就是這個卦象要說的:彼此觸動,才會誕生。
👥 團隊角色聚焦|創意共鳴的交響樂
海馬設計師這次不再獨自畫 UI,而是擔任「共創會議的轉譯者」,把每個人的話轉成圖像。
鰻魚測試師擅長模擬「如果我是使用者,我會……」的口吻,幫助全場進入共感角色。
章魚PM小坤則成為了共鳴的指揮家,她不主導結論,只提醒大家:「這個點子,讓你感覺什麼?」
🔮 卦象解析|☱☶ 咸卦(澤山咸):感應與共創
「咸」意為感應、互動、動情。咸卦上卦為兌(澤),下卦為艮(山),象徵澤水滲入山間,彼此感應、交融共震,形成細膩的感應與回響。
「咸亨,利貞,取女吉。」「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在《易經》中,「咸」即為感、感應、互動、動情之意,是陰陽初遇的共鳴。
在產品開發中,咸卦代表 Empathize 階段的收束點,也就是:
- 問題探索從外顯行為轉向共感連結;
- 團隊從分析資料轉向提煉「感受到什麼是重要的」;
- 串連過去觀察、混亂、提問的所有元素,成為一種「理解的共鳴」
- 創意之間的「碰撞產生能量」
- 團隊之間「由防禦轉向接納」
- 用戶與設計的「互動感知、不是單向灌輸」
咸卦與前五卦的連結:一段產品共感旅程
- 坤卦 :靜心觀察,一切未定,放下預設。
- 觀卦 :看出行為背後的動機,開始形成洞察。
- 需卦 :資源與時機尚未到,懂得等待與備戰。
- 屯卦 :原型初現,混亂發生,是創造的必經之路。
- 蒙卦 :從錯誤與不理解中開始提問、學習。
- 咸卦 :連結形成,理解浮現,情感的共鳴開啟下一段創造旅程。
🧠 專業小知識|Design Thinking 的「收斂章」:如何定義問題?
🧩定義階段的意義:從共感 → 聚焦 → 定義價值焦點
使用者觀察與探索(Empathize)階段累積了大量的訊息與感受,包括行為、語言、痛點、情緒、場景等,但若不進行整理與聚焦,很容易導致:
- 設計方向模糊
- 團隊認知分歧
- 無法決定要解什麼問題
因此,Define 階段的目標是:從模糊到清晰,從感覺到聚焦,把「我們看到了什麼」轉化為「我們應該解決什麼」。
🧩 定義階段核心任務:
- 整合資訊 → 收斂痛點
- 釐清價值觀與設計原則
- 寫出清晰的問題定義句型(HMW)
- 建立團隊共識,對齊焦點
🛠 常見實作方法與建議工具:
📍 使用「問題定義地圖(Problem Framing Map)」
從使用者情境與行為,整理出以下元素:
- 他是誰?(角色)
- 他遇到什麼狀況?(情境)
- 他感受到什麼困擾?(痛點)
- 他想達成什麼?(目標)
➡ 再從這些元素中提煉問題主題與假設。
📍 撰寫「How Might We 問題句型」
使用格式:「我們如何能夠讓(使用者)在(情境中)更容易(達成目標)?」 例如:「我們如何幫助長輩在沒有指示下,也能自然地參與互動導覽?」
🧭 如何舉辦「定義焦點溝通工作坊」?
目的: 把前一階段探索的感受,轉化成可行的問題聚焦與設計指引
👣 建議流程:
- 使用者洞察回顧
- 帶領大家重溫 Empathize 階段的關鍵發現:如語錄、行為、情緒地圖
- 強調「哪些時刻最打動人?」
- 建立共識牆(Insight Wall)
- 全員貼出印象最深的觀察與語句
- 分組歸類成幾個潛在主題區(如行為障礙/情感落差/操作誤解)
- 轉化成 HMW 問題句型
- 每組挑出1–2個主題,轉寫成 HMW(How Might We)
- 團隊投票選出「最值得投入設計能量」的問題
- 價值主張對話
- 詢問:「這個問題解決後,對使用者產生什麼價值?」
- 確認目標是「提升體驗」、「啟動參與」、「加深理解」還是其他?
- 形成問題定義書(Problem Brief)
- 含:使用者角色、場景、需求、目標、設計方向建議
- 作為下一階段「發想與原型」的參考錨點
🧩咸卦式創意共創四步驟:
- 先共感,再創造(感 → 想)
先放下判斷,進入「他怎麼看這個世界」的角色。 - 不評論、不修正,先擴張(接 → 疊)
一個點子出來後,不急著說可不可行,而是「還可以怎麼玩?」 - 允許偏題,因為偏題是通往新解的捷徑
很多創意來自誤會,正因為偏差而生新視角。 - 創建「情緒畫布」:寫下每個靈感帶來的感受詞
例如:這個互動讓我覺得「溫柔」、那個機制讓我「被驚喜到」 → 這能幫助設計回歸人感,而不是技術正確
🛠 建立咸卦式設計文化
- 💬 每週一次「無責任創意會」:不產出 KPI,只做靈感聚合
- 🌀 用「錯誤語錄」做靈感觸媒:從使用者說錯的話開始設計
- 🎭 使用「角色卡」進入不同使用者思維(如長者、兒童、急性子)
- 🗺️ 做「情緒地圖」而非功能流程圖:感受在哪裡起伏?何處失聯?
✉️ 結語|從觀察到共鳴的最後一哩路
「我們做的不是資訊系統,而是讓人感受到:你不是一個人。」
「探索不是為了解答,而是為了讓彼此感覺靠近。」
咸卦,是問題探索的收尾,也是共感的開始,代表探索階段的轉折:從觀察 → 洞察 → 互動 → 到感應。從觀察到洞察,從錯誤到提問,終於迎來那個你我都點頭微笑的瞬間—靈感,不是自己想出來的,是我們一起「感覺」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