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族館物語|啟蒙小會議與「誰才是真用戶?」
經歷了混亂的原型演練,小坤決定進行一場名為「啟蒙會議」的內部反思,小坤設了一個白板牆,上面寫著:「今天我們不給答案,只問問題。」
她邀請團隊在牆上貼上「你這幾天感到最困惑的問題」便利貼。
👇便利貼陸續出現這些內容:- 「為什麼使用者沒有進入互動區?那道光明明設計得很吸引人。」
- 「是不是因為我們的說明太多,所以大家懶得看?」
- 「我們是在設計探索體驗,還是在測驗他們懂多少?」
- 「為什麼使用者不知道要觸控這片玻璃?」
- 「長輩為什麼只站著看,而不進入互動區?」
- 「如果這是長輩第一次來,他會知道該從哪開始嗎?」
- 「小朋友亂按,是我們設計錯,還是他們的創意?」
海馬設計師提出:「我們一直在假設使用者懂我們的邏輯,但我們根本沒問他們是怎麼理解的。」
工程師水母補一句:「我們做的是智慧導覽,不是設計考驗。」
大家笑了,但那句話卻意外打動了小坤。
那天晚上,她重新翻出館長送她的第五張卦卡:
蒙卦:山水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她輕聲唸著卦詞,彷彿聽見某種來自初心的低語:「不是他們不懂,是我們還沒教會自己怎麼問對問題。」
👥 團隊角色聚焦|設計師的學習轉捩點
這一週,海馬設計師不再急著畫新版本,而是開始收集「使用者的語言」。
他把所有測試中聽到的「錯誤用語」、「誤觸反應」貼在一整張牆上,並寫下他的新職責:
「我不設計介面,我設計提問。讓他們想問,而不是我想解釋。」
他甚至帶著幾位參觀者在場館繞行,紀錄他們在面對導覽時會問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 「我現在該點什麼?」
- 「這個牆會不會自己開始?」
- 「要不要掃碼?」(結果根本沒QR碼)
這些話語,成為他下一階段文案設計與互動邏輯的基礎。
小坤笑著說:「你現在是『語言偵探』了。」
他回了一句:「我們不是在設計介面,而是在設計理解。」
🔮 卦象解析|☶☵ 蒙卦(山水蒙):啟蒙之始,從提問開始
蒙卦的上卦為艮(山),下卦為坎(水),象徵泉水從山腳湧出,象徵初學、探索、未明之境。
《彖傳》曰:「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不是你主動教,而是學習者主動想問,你才能啟發他。
在產品開發中,這句話可以理解為:
- 使用者不是來配合你設計,而是用他們的方式進入你的產品
- 好的設計,是能引發使用者主動探索、並得到回饋的系統
- 問題探索期若只有「給答案」,就錯過了「觀察問題如何長出來」的機會
- 坤卦:靜觀萬象,無預設接收
- 觀卦:深入感知,看懂行為與動機
- 需卦:等待時機與資源整備
- 屯卦:動中有險,混亂開始發生
- 蒙卦:困惑與學習出現,設計需回到「提問與學習的節奏」
→ 蒙卦是第一個提醒團隊:「你不是老師,而是共學者」的關鍵轉折點。
🧠 專業小知識|如何在混沌中啟蒙學習?用「蒙卦心法」+ QBQ 提問技法
在產品開發中,啟動期常見一個陷阱:「急著解釋」,但其實最該做的是「觀察他們怎麼理解」。在使用者研究初期,我們面對的不是答案缺乏,而是問題太模糊。這就是蒙卦之境。
蒙卦代表的不是教,而是引發學習動能、看見理解盲點。
以下是使用者研究初期建議的方法:
- 設立「問題牆」而非「解法牆」
讓團隊聚焦在「我們還不懂的地方」 - 觀察對話,而不是只問問題
聽他們說話的方式,找出認知框架的空隙 - 每週一次「理解地圖」工作坊
由使用者語言建立「從不了解到理解」的轉折路線 - 設計非說明式的引導
如動畫過渡、互動隱喻、流程引導,而非大量文字與提示 - 非引導式訪談:別問「你喜歡嗎」,而問「你現在在做什麼?為什麼?」
這種開放式問題能揭露使用者真實的理解模型。 - 錯誤分析比成功更有價值
觀察他們「哪裡卡住」、「怎麼誤會」、「怎麼重複問同一件事」。這些才是設計的起點,而不是對錯的判斷。 - 建立「用戶語言資料庫
蒐集用戶怎麼稱呼功能、怎麼形容畫面、怎麼抱怨操作。這些詞彙常常比你花3天腦力想的文案更貼近人心 - 問自己:「是我沒教好,還是他其實聽不懂這堂課?」
這不只是設計邏輯問題,而是「溝通與理解模型的設計」。
QBQ 提問技法
為了走出這種混沌,需養成提問力。這時可以使用 QBQ(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技巧,關鍵在於以下四點:
- 將焦點從「責怪外部」轉為「內在行動」,從「過去問題」轉為「現在行為」
- 提問中不能出現「誰」、「為什麼」→ 這種問法容易導向責怪、抱怨、或等待別人解決
- 問自己可以行動的事情,改問「我可以怎麼做?」、「我現在能理解什麼?」→ 回到自己身上,並鎖定具體行動或學習方向
- 以具體觀察為起點,而非抽象假設
🛠 小訣竅:如何練習 QBQ?
- 把今天聽到的每個問題,試著轉成一句以「我可以…」開頭的句子。
- 每週開一次「反問時間」:讓團隊只問能行動的問題,不討論誰該負責。
- 在白板上設一區「可行行動提問牆」,讓大家練習 QBQ 式反思。
✉️ 結語
小坤在筆記裡寫下:
「我們不是要把資訊教給使用者,而是設計一條路,讓他們自己找到意義。好設計不是把話講完,而是讓人自己問出那個重要的問題。」
那一晚,她和海馬設計師坐在展區角落,看著兩位遊客在互動區來回摸索。他們沒有導覽、也沒人教,但不知不覺,彼此解說起水母動作與玻璃閃光的關係。
這不就是蒙卦說的嗎?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不是我們要他學,而是他自己想知道的時候,答案才真的進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