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族館物語|章魚PM與空掉的資源池
專案進入第二週,小坤本以為可以動手開始製作第一版互動介面,結果工程師水母說系統核心模組還沒就緒;設備處通知外部投影設備延遲到貨;就連本來要支援影片素材的海星實習生,也臨時感冒請假。
「進度卡住,該怎麼辦?」她焦躁地在導覽中心踱步,感覺自己像陷入停滯的水流。她帶著煩悶去找館長海龜。「什麼都沒來齊,我該怎麼開始?」她問。
館長遞給她一張卡,上面寫著:水天需: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老海龜說:「真正厲害的專案管理者,不是在一切順利時跑得快,而是能在等待中看清什麼該準備、什麼該放下。」
「我們不是停滯,是在等雨來。」章魚PM小坤心中反覆想著館長海龜的這句話。
她回到辦公桌,打開項目排程表,一眼望去,全是紅色標註:投影設備延期、音效素材未提交、工程端的互動模組還卡在前置介接。她的內心一度想爆炸:「什麼都做不了,還怎麼推進專案?」
正當她準備下達強行開工的計畫時,海馬設計師走過來說:「我昨天在用紙畫構圖時,發現一個新的導引節奏方式,能不能先來試試互動劇情演練?」
這句話,讓她突然想起需卦的意象:「水在天上,雨未落地。」雨還沒來,但空氣已變、雲層已動—時機尚未成熟,不等於什麼都不能做。
她反手把文件收起,開了張新會議:「我們現在做的是『前雨準備清單』。不要等天晴了再修屋頂。」
🔮 卦象解析|☰☵ 需卦(水天需):等待,是為了涉大川
關鍵詞:等待時機、積蓄能量、準備而不躁進
需卦上卦為坎(水),下卦為乾(天),象徵水在天空中盤旋,尚未降雨,象徵「情勢將變、尚未可動」。古訓曰:「需有孚,光亨」—等待之中,若能信任天命、做好準備,將迎來順勢而行的成功。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這句話看似平靜,其實深藏啟示:明知道無法立即動身,就應該讓團隊維持士氣、補充能量,為即將而來的挑戰蓄勢待發。需卦並不是要我們「無所作為地等待」,而是要懂得等待的質感—選擇性行動、節奏性進展。
卦象 × 產品開發的實務連結
需卦在產品開發中,最常對應以下情境:
- MVP尚未能啟動,缺乏關鍵資源或條件
- 工程與設計進度不對齊,無法同時開展
- 上層預算、法規或策略尚未拍板
- 市場尚未出現足夠的需求訊號
這時若硬啟動,會造成方向偏誤、內耗、重工與資源浪費;但完全停止,也會導致團隊鬆散、能量散失、窗口錯過。
需卦的核心建議是:
「等待不是消極,是選擇行動的順序與時機。」
👥 團隊角色聚焦|鯊魚CEO的節奏力與焦躁控制
當 PM 小坤焦慮不已時,鯊魚CEO卻反而更冷靜。「我們不是在等資源,我們是在等節奏成熟。」鯊魚說。他調整了專案節點,並召開了一場「策略回顧會議」,重新檢視:
- 使用者痛點是否定義清楚?
- 初期互動環節是否足夠單純可測?
- 有無方式可先用現有設備建立測試版本?
在需卦的精神下,他讓團隊停止「原地躁動」,轉而重新釐清「什麼是現在最該處理的?」
🧠 專業小知識|如何在資源尚未到位時進行有效的準備與整合?
在產品開發初期,資源往往無法一次到位: 工程還在整合、預算尚未核撥、使用者訪談排不齊……這時候最容易出現兩種錯誤:
- 急著硬做 MVP:在資訊不全下強行推進,導致重工、偏軌或做出沒人需要的半成品。
- 陷入癱瘓等待:什麼都不做,團隊士氣滑落,錯過先機。
需卦提醒我們:等待≠放棄,等待是另一種準備。
在產品開發的「需卦期」,團隊應把焦點放在「整理、整合、備戰」。以下是具體可行的做法:
1. 內部資源盤點表(People & Capability Map)
- 哪些成員空閒?是否可先投入前期規劃或測試?
- 有哪些技能資源尚未啟用?(如備用設計師、研究資料)
- 哪些支援部門可在等待期間提前協作?(法務、客服、行銷)
2. 資料與觀察整合牆(Insight Wall)
- 把坤卦與觀卦階段累積的觀察筆記做初步歸類與洞察摘要。
- 將觀卦期間收集的使用者觀察、測試回饋、靈感想法統整上牆
- 做初步的分類標籤與歸納(如情境、痛點、潛台詞)
這可以幫助團隊建立「共享的認知場」,進入正式設計期會加快決策。
3. 預備計畫書 × 多版本路線圖
模擬用戶路徑:用紙本、手繪、對話劇本等方式模擬情境
- A版:理想資源齊備的預設進度表
- B版:若某資源延遲,是否有替代模組?
- C版:如需更換平台或設計方向的最小轉向方案
需卦鼓勵我們「心有預備、身有彈性」,而不是陷入單一路線的依賴。
4. 節奏感維持:創造可見的小進度
即使不是「交付」,也可以有「推進」的感覺:
- 每週產出1張草圖、1頁場景稿、1段角色故事
- 小組分享「等待中我學到的1件事」
- 做一次虛擬用戶測試(用對話模擬或劇情導演)
這些行動看似零碎,實則維持團隊節奏與能量,是「水未落、心已動」的最好體現。
📌 思維提醒:你等的不是時間,而是正確的開場條件
需卦不是被動地「等」,而是有信心、有策略地「蓄勢」。這種節奏感,是產品團隊最難培養的韌性與智慧—「該快則快,該慢則慢,才能長出節奏對的產品。」
✉️ 結語
那天晚上,小坤決定暫時放下「什麼時候可以開始?」這個問題,改問:「還沒開始前,我還可以準備什麼?」她重新開啟觀察紀錄,召集設計師與工程師討論如何用最少功能做出第一版互動情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