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是一篇翻譯文章,來自 Linear 的 CEO Karri Saarinen 在 Figma Config 2025 的演講,演講之後他分享在部落格的文章版本。文中會大量討論 “craft” 這個詞,但中文沒有很對應的詞,以下統一直翻為「工藝」,但也可理解為帶著「匠心」所做的創造。
以下開始為翻譯內容,圖片會穿插文章原圖和演講的截圖。

以下內容來自 2025 年 5 月 Config 大會上的主題演講,我稍微編輯了一下,讓內容更明確。但我想藉此分享對於工藝、品質的想法,以及作為創作者,我們在這個 AI 時代下所做出的選擇。
現代世界在知識、科技和技術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我們可以用前所有的速度創造,掌握的知識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為什麼高品質的東西,依然稀少得讓人不解。為什麼現在這麼多東西,總讓人覺得草率、破碎、或是轉眼就被遺忘?
這是我幾乎用盡一生都在思考的問題。我記得小時候在店裡看到一些腳踏車,有些看起來就是哪裡不對勁。我不懂,為什麼有人願意花力氣做出一樣東西,卻不把它做得好看、做得漂亮。
後來我才明白,這是因為很多人根本不在乎,很多人只在意成本,也很多人選擇走最簡單的路。而我所察覺的事情就是工藝的存在與否,就連小時候的我也能感受到。
「工藝」的循環 Craft happens in cycles

在機器出現以前,所有東西都是手工製作的。無論是一把工具、一張椅子、一扇門,都能反映出製作者的技藝與用心。有些東西可能起來不夠精細,但當有人全心專注對待他們的作品,成果就能真正出色。
這就是「工藝 」— 有意識地且用心專注打造出一個卓越的作品;不是因為有人在監督,而是因為這對創作者本身來說,是重要的。
然後隨者工業革命和大量生產的出現,我們開始失去與工藝的連結,轉而追求成本、速度與數量的最大化。
在軟體產業裡,我們也經歷了類似的轉變。起初,小團隊用心打造軟體,並為他們所創造的成果感到驕傲。
但隨著時間過去,團隊越來越大,整個流程開始變得像是一條生產線。當我們學會在一天之內部署好幾次到雲端時,工作的方式和思維也開始改變了。
“Just ship it.”「先上線再說。」
“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快速行動,打破陳規 。」

實驗和 A/B 測試取代了設計批判,對優化流程取代了工藝的雕琢。
有趣的是,每一次技術進步,這樣的循環都會重新上演,其實一點也不新鮮。早在 1927 年,Earnest Elmo Calkins 就在《大西洋月刊》中寫過:
「那些主導一切的頭腦們,沉迷於各種東西能如此輕易大量生產的奇蹟 […]結果反而讓事情變得更糟,設計變得又差又多。」
「我們從手工走向機器,曾經沉醉在機器勝利的時代 […] 但後來我們開始察覺,那些便宜卻醜陋的產品,好像少了些什麼。」
你會發現,這樣的循環普遍的出現。一開始,工藝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然後科技出現,讓製作變得更快、更容易,我們也因此漸漸遠離了工藝。但過了一段時間,我們開始懷念那份用心 ( 無論是在自己的創作中,還是在我們買的產品中)。於是,我們重新開始追求品質,也讓工藝被復興。


AI 讓工藝變得更稀缺
現在,我們又來到了那個熟悉的循環到工藝的時刻,甚至可能比以往更關鍵。
AI 不只是多個一種新工具,更像是一種環境根本性的變化,像是電力、網路或手機一樣,他改變了我們創作事物的基本條件,讓幾乎人人都能即時創造。
過去,大量生產讓「創作者的雙手」與作品分離;而現在,AI 則試圖讓「創作者的判斷與品味」也從創作過程中被抽離。
每一次輸入指令,我們嘗試外包給 AI 的不只是勞動,還有那份工藝本身 — 那份思想、直覺與用心。然而,工藝的本質是永遠無法被完全外包的。真正創造卓越的品質,來自於對整個過程的深度的投入。
科技讓創造變得更快,卻也讓用心變得更難。
工藝,就是對品質的追求。
我們一直討論的「工藝」,其實就是投入得那份用心造就作品的品質。當一件作品被用心照料地打造時,它會帶有一種難以言喻卻又無法忽視的感覺。
Christopher Alexander 稱這種感覺為「無名的品質」。他寫道:「有一種核心的品質,是生命與精神的根本標準…它客觀且精準,卻無法被命名。」
這就是東西有種「活著」的感覺。當某樣東西讓你覺得「這就對了」,即使你說不出原因。但你就是知道,而當他感覺不對的時候,你也感覺得出來。就像一扇門完美地打開和關上時,那種令人滿足的感覺。
我們在 Linear 最近做了一系列關於「品質」的訪談。這些與不同創作者的對談,讓我體會到一件事:每個人追求品質的方式都不一樣,創造品質並沒有單一絕對的方法。
但有一點是大家共同的,那就是對追求品質的信念與渴望。,追尋那種「對的感覺」即使這不容易。
品質是一種商業策略
雖然有人在追求品質,但有品質的東西仍然不普遍。我在不同公司和團隊工作時,時不時會聽到:「品質不重要,我們有其他優先事項。」
在科技產業的傳統觀念裡,品質是無法規模化的。他們認為追求精湛工藝太慢、成本太高、太理想化,不符合商業現實。發展到某個階段時,你就得在「成長」和「工藝」之間做出選擇。
這種觀念如此普遍,幾乎沒有人會質疑。公司追求眼前的數據指標和快速的成果,以為品質會自己跟上(但事實從未如此)。
雖然我理解那些理由,但我始終無法完全相信它們。在我內心深處 ,我始終相信,只要真的試著去做,這是可行的。所以當我創立 Linear 時,品質就成為公司的核心。不僅是因為它對我個人而言很重要,也因為我也把他視為能勝出的方式。
在競爭激烈的專案與問題追蹤工具市場中,Linear 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就是因為品質。品質創造引力,它吸引人們主動接近,而不需要我們強行推廣。一個團隊用了 Linear,覺得體驗很好,然後推薦給其他人,然後整個組織自然地開始使用。這種從體驗、到推薦、到導入、再到忠誠的自然循環,推動了我們的成長,比起傳統的行銷手法,其效率遠超傳統策略。
Linear 在第二年就開始獲利。到了第四年,我們已經擁有超過一萬名付費用戶,而且幾乎沒有投入任何行銷預算。事實證明,當你打造出一個讓人感覺恰到好處「感覺對」的產品,你的客戶自然會為你做行銷。

Linear 打造的品質
我談品質時,我不只是指產品本身的品質,而是整個顧客體驗。那麼,我們在 Linear 是怎麼打造品質的呢?
- 品質是每個團隊的北極星
我們做決策時,問的是「這是否能提升品質?」,而不是「這是否能更快交付?」 - 直覺和客戶大於數據
我們相信我們「感覺對了」的直覺,也會仔細聆聽用戶,而不只是看指標 - 只雇用展現出工藝與用心的人
我們在試驗工作 (註:linear 測試面試者的方式) 中,尋找品味與關注細節的證據 - 小團隊靠小團隊的判斷力
我們相信3到5個有品味的人所組成的小團隊,可以比大型委員會做出更好的決策 - 無需交接,整個團隊共同朝著「感覺對了」的方向迭代
我們不採用流水線式的開發方式,讓團隊從概念到完成都全程參與投入 - 最小可行產品(MVP)只在內部使用
我們不會讓半成品上線,我們會先在內部測試尚未完整的產品 - 零錯誤政策
問題會在 7 天內修復
我了解到,打造品質需要三個要素共同發揮作用:相信品質是重要的根基、具備辨識品質的技能與品味,以及用心關切使用者體驗的意願。

品質是一種選擇
科技的發展的循環總是驅使我們優先考慮更快速和更便宜,使我們忘記了「工藝」,不再關注品質。雖然我們無法阻止這些轉變,但我們也不必妥協。
品質,是我們每天都能做出的選擇。
我們可以選擇把那份用心,投入到我們的工作中。
我們可以選擇追求那種「對了」的感覺。
一切始於個人。這可以擴張到團隊和公司,但始終開始於某一個人 — 你。追求「無名品質」的人,即使這種品質無法被衡量、即使這個世界拒絕他們。
我真心相信,這是對的事,而且我知道這對於生意也有幫助。所以,如果說有什麼趨勢我想引領,那就是這個。無論周圍的世界如何評價我們,讓我們做出這個選擇 — 讓我們繼續創造我們引以為傲且願意把自己名子放上去的東西。
let’s keep making things we’re proud to put our names on.
結語閱讀心得:
在 AI 快速發展的時代,人人都在展示自己用 AI 快速生成的成果。看著社群上各種「一小時做出一個 App」、「五分鐘就做好一個網頁」的展示,難免讓人感到焦慮。
但別忘了,「做出好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核心價值,那種東西,能被感受到,而在這個時代下,它們會變得更加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