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我被我爸逼著唸普通高中,高中畢業後考大學落榜,又被他逼著去重考大學,說什麼「不上名校沒錢途」。重考上台大夜間部中文系,我卻念得像在受刑。每天上課都像在坐牢,看到一堆我沒興趣的散文就想睡,還要我寫深論報告,腦袋完全不想配合。最後我索性不去上課,讓學校自動把我退學。但是,我頂著高中學歷,2003年那年代,找工作真的是難上加難。那時候的社會,不是高職畢業又沒張大學文憑,可能只能在加油站打工。我爸氣噗噗,罵我這輩子烏有企、撿角,但我心裡清楚,我忍著把它唸完將來一定會恨我自己。
當時我也不是完全沒想法。為了找份像樣的工作,我得先弄張文憑給出社會時的公司看,於是我隨便報考了一間好畢業的夜間部二專,選了外語系,因為我對語言還算有點天分,才能減輕唸書的痛苦。白天我在貿易公司打工,晚上拖著疲憊的身軀去學校混個學歷。說實話,那段日子挺累的,但也讓我學會一件事:學歷對我來說,就是張職場的「快速通關券」,幫我跨過第一關,進到公司上班洗經歷。果不其然,貿易公司工作幾年後,學歷這東西的重要性就慢慢淡了。工作個三五年,大家開始看你的不是畢業證書,而是你解決了什麼問題、締造了什麼成績。
這二十多年來,我換了三家貿易公司,職位從行政總機慢慢爬到船務專員。學歷?早就沒人問了。職場上,真正的「戰功」才是王道。回頭看,我真的很慶幸自己成年後不需再管我爸的情勒,可以自己做選擇,學歷這東西,說穿了就像環球影城的快速通關券,剛入職場時能讓我有面試機會,但過了幾年,票根早就失效,大家只看我手上的真本事。當然,當年我也不是沒迷茫過。剛退學那陣子先蹲在加油站打工,搞不清楚自己想幹嘛,補學歷的決定有點像在「許願」,希望多張紙能讓未來有更多選擇。但現在想想,幸好我沒一股腦再砸四年去讀個不相干的學位讓自己錯過賺錢的機會。補學歷的成本可不低,不只學費、書本費、交通費,還有「機會成本」——這四年我本可以賺錢、累積經驗。如果只是為了拿張文憑,卻跟未來職涯沒啥關聯,那簡直是把錢丟水溝。
現在是2025年,時代變了,學歷不再是像我爸那輩眼中的「長期飯票」。我有朋友的小孩,名校畢業,結果進職場發現專業不對口,薪水還不如我這種「半路出家」的。反過來,我也看過沒啥學歷但靠自學和實戰闖出一片天的案例。像我後來學會投資,靠理財讓自己有點小錢途,這比一張文憑來得實在。
如果現在的我還在迷茫,我不會急著回學校,而是先試試低成本的探索。比如報個線上課程、參加工作坊,邊學理財,搞清楚自己到底想幹嘛。學習這件事,重點在於「目的」。我得知道這學歷或知識能幫我解決什麼問題,比如我都在外貿公司,補個外語學位可能有用;想在其他領域闖出一片天,可能得靠實戰磨練,而不是一張大學文憑。
回想這一路,我從被逼著唸書到自己找路,最大的收穫是學會帶著目的去學習。學歷不是成功的保證書,但學習能讓我日子更輕鬆、人生更聚焦。當年那個被老爸逼著考大學的我,現在已經能笑著說:好險我沒聽他的,找到自己的路,才是真的有錢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