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閱讀我們文章的讀者應該理解,我們的交易大部份都在作買入,將配息持續不斷的買進。像個死多頭一樣不斷地作買入。
現在時間來到2025年第二季了,而第一季的財報也早已揭曉。在我們所追蹤的資源池個股120檔之中,竟然高達65%的公司在2025.Q1獲利下滑。這尚且是2025年3月31日的財報數字,大家可曾記得4/2川普正式掀起關稅風暴;5/2台幣連二日瘋狂升值10%。這些事件對台股上巿櫃公司的衝擊都還未呈現出來,當第二季度的財報出俱時,影響所及將赤裸裸地被呈現出來。
在我們所追蹤的120家企業中,僅42家Q1的獲利較去年同期上升,而其中17家是屬泛AI概念股,都和AI沾的上邊,包含台達電、光寶科、廣達、鴻海、台積電、勤誠等等。 若除去AI概念股,則我們資源池中傳產、金融及一般製造業的Q1獲利近75%的企業呈現年衰退的情況。
不對啊,國發會的景氣對策燈號仍然是代表景氣熱絡的紅黃燈呢!
所以呢!景氣燈號自然是落後之中的落後指標了。
補充說明,我們並非鄙棄景氣燈號,相反的我們相當重視景氣燈號。我們對台灣景氣燈號定義是將之視為台灣整體經濟環境的大循環資訊。經濟總有波動循環,熱久了總會冷下來,冷多了也會有熱起來的時候。景氣燈號仍然是幫我們作環境大循環監控的重要工具。
所以,我們現階段需要賣股票嗎?
不是的,筆者一向讚成勇敢的入巿,尤其在通膨形成趨勢的環境下,擁抱可增值的資產是我們認可的投資觀念。此間的細節則在於謹慎的選股及適度的分散配置,投資股票、ETF乃至於債券都應該是相同的思維。
我賣股票是為了換房子
對台灣人而言房地產是一項份量很重的投資工具,也是最多台灣人聚積財富的投資方法,因為土地有限,且房巿常年上漲。再加上投資房產只需拿出部份自備款資金,其它由銀行貸款本利攤還,無形中使用了低利的長期槓桿,達到了風險有限,獲利豐厚的效果。
但我們卻沒有因此而青睞房巿的投資…
原因在於:
- 我年紀夠大,在中學唸書時看過台灣房巿的崩跌腰斬,所以在我的認知和經驗中不覺得房地產巿場風險有限,獲利無限
- 房巿流動性不佳。對我們而言一套房子就是一檔很貴的股票,但股票不論多貴,每天都能交易,第三天交割現金入帳。房巿則沒有此等交易的便利性和資金的流動性。
- 房巿沒有分切交易的靈活性。在我們年輕時,若帳戶只有十萬,我們可以買台積電零股,成為台積電股東,但我們不能跟建商說那房子先賣我一小部份,或者先賣我一堵牆吧! 相對的,在我們需要用錢時,我們可以有股息收入也可以賣零股取得資金,但如若我們投資房地產卻需要資金使用時,總不能先敲一塊磚來賣吧。
- 股票和房產都需要交易成本,房產甚至需付出持有的成本(地價稅和房屋稅)。估且不論中古屋交由房仲代售需付出4%的服務費,房產在交易時需繳付的增值稅、契稅和過戶衍生費用均高於投資股巿的交易成本。至於持有成本,股巿為零則完勝房巿。
- 資產質押的特性。房子可以拿來扺押借款,有價證券(股票)亦然,並且更為方便省時。將股票設質,取出資金隨借隨還的方便性均遠遠優於房產。
- 房子屬於固定資產,因時間而折舊,股票則沒有折舊的問題。只要企業運營穩健,股票可持續為我們創造收益。
更多的特性,各有優劣。我們也不能全然否定投資房巿的作法,我們只是想傳達筆者以股巿投資為核心的概念。
而房子對我而言呢,就是一種生活所需的物件。它能交易,可取得可出售,買在自己生活或工作需求的區位,賣在不需要使用它的時機。若買房兼具了保值甚至增值的效果,我們則視之為持有房產的附加效益。
若非有資金的需求,我們對持股的耐受度是相當高的,除非個股達到超漲的極度樂觀氣氛,我們很少情況會單純因為股價高而出脫持股。
我們如何選擇出脫那些股票來籌集資金呢
我們本週賣出鋼鐡股及壽險類金控,但零買了台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