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夢想,在我心裡住了很多年。它不是特別宏大,也不是非實現不可,但它在我的生命中,就像一盞燈,一直亮著——那就是去英國遊學的夢想。
記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也許是中學英語課上那本關於倫敦的課文,也許是電影《真愛每一天》裡那場在康瓦爾海邊的告白,又或許是 BBC 節目裡那口溫柔又優雅的英式腔,讓我對英國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嚮往。
那是一種介於浪漫與現實之間的嚮往。我渴望走在倫敦泰晤士河畔,看大笨鐘在黃昏中投下長長的影子;想在牛津或劍橋的老圖書館裡閱讀,聞著泛黃書頁的墨香;更想在某個不起眼的小鎮裡,和房東太太一起喝下午茶,聽她說那些生活裡細水長流的小故事。這些畫面,在我心裡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像一首熟悉的旋律,永遠不會膩。
我曾經真的離那個夢想很近。記得那一年,我查好了語言學校、辦妥了資料、甚至連行李清單都列好了。那是一段努力存錢、熬夜補習英語的日子,雖然辛苦,卻從沒覺得累,因為心中有光。
可是,人生從來都不是一條直線。突如其來的疫情,還有後來逐漸沉重的現實壓力,把我拉回了地面。原本要飛翔的夢,像紙飛機一樣,在半空中打了個旋,就掉落下來。
我試著說服自己:「沒關係,夢想只是延遲,不是終止。」但有時候,生活真的會讓人忘了自己曾經那麼渴望過什麼。我忙於工作、忙於責任,眼前的日子過得井然有序,只有在某些夜深人靜的時刻,夢想才會靜靜浮現,輕輕敲著我的心。
那種聲音很小,卻無比清晰——「你還想去英國對吧?你還想,對吧?」
我無法否認。我仍然渴望那場旅程。不是為了逃避現實,也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浪漫,而是一種回應生命、擁抱夢想的方式。
因為我相信,一個人如果願意為夢想努力,即使最後未必抵達,也會在追尋的過程中,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這幾年,我也看到許多朋友完成了他們的夢:有人去了澳洲打工度假、有人在加拿大念書定居、也有人在歐洲旅行半年寫下了一本書。他們的故事不只讓我羨慕,更讓我深深感受到——夢想是可以實現的,前提是,你不能放棄它。
如今,我不再把英國遊學夢當作年少輕狂的幻想,而是當成一個正在準備中的人生計畫。也許我不再年輕,但我有更清楚的自我認知與生活智慧;也許我無法一次待上幾年,但我可以選擇短期深度學習的方式;也許我還需要時間籌備,但我知道,只要不放棄,那一天終究會來。
人生不是只有年輕時才能做夢。其實,能在歷經風雨後,仍然為一個夢想努力的人,更值得敬佩。
這篇文章,送給所有還在夢想路上的你我。
無論你夢想的是旅行、學習、轉職、寫書或愛情,只要你還記得它的模樣,它就不曾離開。它或許沉睡,但不會消失。它或許靜默,但依然等待著你。
而我,也正在等著某一天,搭上一班飛往倫敦的班機,背上簡單的行囊,在英倫的午後陽光中,對自己說:
「我終於來了。」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讚或分享,讓更多人找回心中那個未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