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台:豆瓣閱讀
🔗 https://read.douban.com/column/31817720/
➖➖➖➖➖➖➖➖➖➖➖➖➖
🌻簡介:
冬至清晨,楊遠九歲的兒子在樓梯間消失無蹤。民警發現其曾在失蹤前一刻潛入鄰居家中。可疑的鄰居有著牢固的不在場證明,仿佛遙控一般操縱著一場密室逃脫的魔術。
某日傍晚,袁午的父親酒後猝亡。為了冒領退休金,袁午決定藏匿父親的屍體,期間遭遇了幻覺和現實交織的恐懼,而又在無意間觸及了另一個謎團。
兩個故事合而為一,故事又將重新開始。
➖➖➖➖➖➖➖➖➖➖➖➖➖
🌻讀後感:
第一章即開宗明義,直接將重點拋出,再用3+1條故事線,交織出所謂的真相,但在最後的之後,那些寫在白紙上的黑色字句,真的就是毫無遺漏的百分之百嗎?
兩個時間軸帶出四個故事:楊家獨子失蹤、袁家藏屍案、林家性侵疑雲、許家雙親失格事件。楊家與袁家為主軸,作者用排版分出兩條主線,開始沒有明說它們之間的關係,而是以獨立的方式撰寫出兩件事、各自家庭的模樣,林許家則屬副支線,穿插在兩個主線中,可也是關鍵。
以男主楊遠為主要總視角,寫出一家三口的生活樣貌,是有了孩子後的瑣碎、夫妻間的分工失衡、漸漸被消磨殆盡的情感,這些地雷在獨子楊莫失蹤後徹底爆發。愛是真的,因失去後油然而生的恐懼是藏不住的,不過厭煩也是事實,所以當被點出「許恩懷若是自己的孩子的話會不會偏心」這問題時,無力的話語是多麼強而有力的證明。
其實這部分的撰寫,不知道是故意為之還是我藍色窗簾了。作者並無刻意描寫楊家親子之間的深厚,即便孩子失蹤後有不安及恐懼,但可能因為穿插的日常生活以及第三方側寫,會讓人覺得,這些感覺並不是因為愛,而是出自於世俗與社會的要求跟期待、是一種反射性的回應。像是收到別人禮物時,無論喜愛與否,都要表現出正向的情緒反應,而孩子失蹤時,作為父母當然會驚慌失措。
會有這樣的感受,除了是失蹤事件發生後楊遠對許恩懷的愧疚感、替她著想,以及結尾時的諒解。讓我覺得楊遠作為靠真相最近的關鍵人物,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跟讀者的上帝視角,但他還是選擇留下這位不定時炸彈。當然可以視作為二人談判後的妥協、請求和拿捏,不過更傾向偏愛的結果。
作品以迷離案件為起始,可被放在檯面上解謎的是四個家庭的親子問題。楊家因為孩子,彼此逐漸變得遙遠,無論是夫妻、父子還是母子,都無法完全理解對方;袁家是典型的強勢的媽、沉默的爸,造就兒子袁午即便是已娶妻生子的成年人,仍是一位無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林家父母均在世的情況下,是妹妹對哥哥的依賴遠超過父母長輩的違和感;許家父母均失格,孩子則最無辜,故許恩懷後天的人格形成似乎情有可原。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所形成的因與果,將時時刻刻綁住他們,無論生死。作品無論是劇情設計、文筆功力、角色深度,都在水準之上。的確有薄弱的bug存在,可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