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如青的《深海之生‧深海之聲》
是一冊雙頭繪本,一邊從生命的誕生開始,
一邊從聲音的孤獨展開。
兩端開啟,各自走出不同方向的路,
但最終都指向同一個問題:
如果沒有被聽見,我們還會繼續發聲嗎?
這本書的形式本身就非常有意思,
雙頭書不是從頭翻到尾的故事,
而是需要讀者選擇方向,
決定從哪裡開始潛入海裡。

🐳《深海之生》的封面是一頭藍鯨,
背上浮著一頭剛出生的小鯨魚。
牠們朝向深海前進。
畫面很靜,陽光從上方灑落,
海水層層包覆,
那是出生後第一口呼吸的畫面,
也是小鯨魚人生中,最靠近母親的一刻。

🐳翻到另一端,
《深海之聲》的封面是另一種畫面,
一頭鯨魚游過深藍色的海域,
周圍圍繞著魚群與波紋。
牠沒有張口,
卻可以感受到聲音正在持續發出。
兩個封面構成一種微妙的對比:
一邊是貼近的親密,一邊是遠方的等待;
一邊是開始,一邊是還沒被接住的訊號。

極美的拉頁
🐳《深海之生》從小鯨魚出生開始,
母鯨在旁邊教牠怎麼游泳、
怎麼換氣、怎麼閃避船隻和聲音。
小鯨魚一邊學,一邊感到困惑,
一邊進入一個需要懂得規則、
卻還來不及問清楚的世界。
書裡沒有用過度可愛或深情包裝親子關係,
作者畫出「真實的距離感」,
母親一直在教,但小鯨魚好像聽不懂,
這是一種來自好意卻無法完全被理解的關係。
就像很多人成長過程中體會過的,
父母說的那些話,在當時聽不進去,
長大以後才突然想起。

有一頁,
密密麻麻的漁網從水面落下,
魚群擠在網中,小鯨魚與母鯨穿梭其間。
母鯨喊著:「快!快躲起來!」
這是小鯨魚第一次感受到來自海之外的危險。
小鯨魚在混亂中,和媽媽失散了。
那是牠第一次意識到,
海,不是完全安全的地方。
有些聲音,不再是母親的指引,而是恐懼的預兆。
那一刻,牠學會了什麼是本能的反應,
也第一次感受到「躲起來」這件事,
有時也意味著孤單。
🐳小鯨魚長成大藍鯨,
沒有人宣布牠畢業,沒有人說「你改變了」,
但當牠回頭看,會發現,
自己已經成了曾經守護自己的人。
成長,從來不是一件被明說的事,
而是一種靜靜發生的過程。
成長後,慢慢迎接的是老去,
接著是一頭成年鯨魚的死亡。
牠停下來,慢慢下沉,畫面中的骨架被分解,
成為深海生態系的一部分,被稱之為「鯨落」。
微生物群聚,新的生命開始生成。
🐳作者沒有強調這是一種「奉獻」或「轉生」,
也沒有特別說明這是生態循環的奇蹟。
這也像訴說著,我們離開世界的方式,
可能會比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方式更安靜。
這段死亡不是悲傷的結尾,而是一種延續。
就像有些人離開後,
他們曾說過的話還留在我們心裡。
他們的身影不再移動,
但那個曾經教導過、等待過、守護過的存在,
還以另一種形式裡被記得。

🐳當書被翻轉,進入《深海之聲》,
故事開始轉向另一個命題,
如果從來沒有人聽懂我們說的話,
那我們是不是就不該繼續說下去了?

各國潛艇的偵測開啟這一段的故事,
海底的聲納網捕捉到一段奇異的低頻訊號,
像鯨魚,卻又不像。
科學家將那聲音標記為「52赫茲」,
一個既陌生又清晰的頻率。
沒有人見過牠,只知道牠與眾不同。
人們開始說,那是一隻孤單的鯨魚,
唱著沒有人聽見的歌。
有人為牠拍電影,有人為牠寫小說,
說牠是世界上最寂寞的聲音。
但事實是,沒人能證實牠真的孤單。
牠只是游著,繼續發聲。
就像我們一樣,
在這個世界裡學著用自己的語言發出聲音,
無論是否有人懂得回應。
🐳這是一本雙頭書,
是生命與聲音的兩端,
一端講的是來不及理解的愛與教育,
另一端講的是無人能懂的語言與等待。
🐳這兩種狀態,其實每個人都經歷過:
有時候,是那個聽不懂父母話語的孩子;
有時候,是那個怎麼說都說不到孩子心裡的父母;
有時候,是那個不敢再說第二次話的朋友;
有時候,是那個反覆發出訊號卻沒人回應的自己。
書裡的鯨魚像是在吟唱那些沒能說出的情緒,
並且告訴我們,
你不是唯一一個沒被聽見的人。
直到最後,那具沉入海底的巨大身軀,
化作一個新的生態系統。
那些無人聽見的聲音,也許不再迴盪,
卻在深海裡,成為他者的能量與延續。
就像我們生命中那些未能說完的話,
終會以另一種形式被理解、被記得。
🐳這樣的書,會被分類在自然繪本、
環境議題、海洋生態、親子關係的架上。
但它更像一段慢慢浮出回音的靜默筆記,
讀完之後,會想起某一段生命裡的沈默時光。
不是每一句話都會被回答,
但每一個發出的聲音,
都在證明自己存在過。
這本書為這樣的存在,
留了一個可以聽見的地方。
《深海之生‧深海之聲》
作者|李如青
出版|字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