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尼基計劃》2025—當魏斯安德森往自己的畫布上開了一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每當我們提起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影像世界,總能把他的電影視為一本裝幀精美的童話書。在他極致講究的對稱構圖和平面視角之下,每個角色彷彿人偶般古怪地唸著台詞,配合受控的配色語彙與人工化的復古道具,加上章節式的敘事結構,藏著冷調幽默的人性失落與孤獨。角色的情緒就在這些設計中緩緩流動。對於喜愛安德森的影迷而言,他的第12部長片《腓尼基計劃》(The Phoenician Scheme)延續了這些標誌性特色,但這一次,他加入了更多調味料—像是請柯恩兄弟來拍《教父》—暴力場面讓人措手不及。(電影主創中掛著羅曼柯波拉Roman Coppola的名字,所以別訝異我會這麼聯想。)

raw-image

《腓尼基計畫》的故事設定在1950年代,主角是一位冷酷無情的億萬富翁安納托「賈賈」寇達(班尼西歐戴托羅 飾),他是全球各地政府的眼中釘。為了延續他花費數十年打造的「寇達海陸腓尼基基礎建設計劃」,在命在旦夕之際,他選擇找回已疏遠的女兒莉絲兒(米亞薛波頓飾,凱特威斯蕾的女兒)作為繼承人,她此時正當修女見習生。兩人加上昆蟲學家比約恩(麥可塞拉 飾),在歐洲各地拜會權貴,試圖填補財務缺口。一路上除了不斷有死亡威脅,莉絲兒也悄悄調查母親當年遭謀殺卻懸而未解的案件。

raw-image

魏斯安德森近年的《法蘭西特派週報》與《小行星城》,都使用複雜的敘事結構來探討死亡、恐懼與暴政的糾纏。在《腓尼基計劃》中,安德森進一步將重點放在資本主義帝國背後的「信仰」危機:一位石化帝國的君主,在數次接近死亡之後,出現宗教懺悔的欲望。這場父女重逢,從頭就不單純。一連串「神蹟」背後,藏的其實是精密安排的暗殺、殘酷的商業手段、奴工制度與在第三世界製造飢荒的操作。人性與神性之間,我們該怎麼選擇?

raw-image

這次安德森的「構圖強迫症」依舊,但色彩風格卻明顯轉變:不再繽紛,而是大量運用50年代的工業灰綠色、黃沙土色與低飽和天藍色對比,加上褪色綠與血紅色,彷彿在對觀眾說:這不只是懷舊,而是對那個「曾經榮景」的20世紀中期提出深刻質疑。章節式敘事再次登場,每段還附上拉丁文子標題。配樂也一改過往,以冷峻管風琴與類古典電子樂構成,彷彿走進一座古老修道院,牆壁上刻著歷史的裂痕與祕密。

故事主軸可以簡化為:一個資本巨頭,想在晚年修補與女兒之間的關係。這設定原本有可能走八點檔的老路,但魏斯安德森選擇用冷感的節制與結構化的包裝,把這段父女關係當成一則謎題來寫。在視覺壓抑之下,這部片情節以快打快,令人眼花撩亂,父女互相猜忌、各懷目的,在體制與信仰之間來回試探,究竟拯救了什麼?又和解了什麼?

「父親,你是不是只把懺悔當成另一種公關策略?」

「懺悔也是一個商業帝國。Repentance is a kind of empire too.」

這段對白既諷刺又哀傷。身穿修女服的莉絲兒,不只是信仰的代言者,也成了背叛的見證。

raw-image

從形式主義過渡到情感主義,《腓尼基計劃》讓人物的矛盾與歷史的重量,滲入了原本絕對控制的影像世界。安德森開始容許「不完美」出現,這是他少見地進入道德模糊書寫的時刻。他不再只是描繪感情疏離,也開始觸碰信仰與社會責任的交叉點。

這回他不只讓角色「談論死亡」,更真正拍出了「死亡」,暗殺、爆炸、偽裝、毒藥、武器等元素,透過慢動作與華麗剪輯,形成一種童話色彩的暴力美學。電影第三幕中,比約恩「變身」為秘密情報員的反差設計,就是安德森過去極少使用的手法。藉由他的台詞:「我們做的不過是信仰的延伸行動。It’s merely an extension of faith through alternate means.」,直接對現實、歷史與資本主義的殘酷提出質疑。

raw-image

《腓尼基計劃》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救贖結局,它在懺悔與自我欺騙之間擺盪。那層層堆疊、宛如俄羅斯娃娃的故事結構裡,隱藏著的是安德森對現代世界的不安,一種接近「憤怒」的不安。特別是對人類的貪婪:明明擁有這麼多,卻仍不知滿足。

這部片像是魏斯安德森創作生涯的一次轉彎,他把過去完美隱藏的混亂、痛苦、信仰與道德的辯證、現實與理想的分裂,直接攤開來給你看。他像是從鐘樓的陰影裡走出來,頭也不回的莉絲兒…我們熟悉的「魏斯式風格」這次沒有缺席—全明星的陣容、對稱構圖、可當桌布的畫面、繽紛色塊仍在,只是這些美感之下,藏著炸彈、暗殺與對信仰的討論,在資本主義與神學之間、父與女之間、信仰與贖罪之間的灰色地帶,魏斯安德森對自己的對稱美學開了一槍,這次流出來的不再是鮮血,而是陣陣沉默。爆炸與祈禱之間,他的對稱正在變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楚天闊/影音亞空間
48會員
488內容數
從明日報新聞台部落格到串流年代,「影音亞空間」其實一直都在。如果你喜歡看一個中年大叔碎碎唸,關於電影、音樂、閱讀及生活的事情,Welcome to my Sub-space !
2025/05/13
1990年,由約翰麥特南導演的【獵殺紅色十月】,已經看過無數次,這次難得可以在大銀幕再次重溫,自然是不放過這個機會,因為那種雄性荷爾蒙爆發,劍拔弩張地彼此對峙,美蘇冷戰的時代氛圍,配著深海裡潛艦的低頻環繞,真的還是得要看大銀幕才夠爽快。35年了,仍是經典。
Thumbnail
2025/05/13
1990年,由約翰麥特南導演的【獵殺紅色十月】,已經看過無數次,這次難得可以在大銀幕再次重溫,自然是不放過這個機會,因為那種雄性荷爾蒙爆發,劍拔弩張地彼此對峙,美蘇冷戰的時代氛圍,配著深海裡潛艦的低頻環繞,真的還是得要看大銀幕才夠爽快。35年了,仍是經典。
Thumbnail
2025/05/12
年紀越大,越覺得自己活得像是【長日將盡】的史蒂文斯,表面的循規蹈矩,時則都在壓抑真我,某天回望,才發生自己的人生只剩一片空白,曾經的沉默都是辜負肯頓小姐的傷害。
Thumbnail
2025/05/12
年紀越大,越覺得自己活得像是【長日將盡】的史蒂文斯,表面的循規蹈矩,時則都在壓抑真我,某天回望,才發生自己的人生只剩一片空白,曾經的沉默都是辜負肯頓小姐的傷害。
Thumbnail
2025/05/05
萊恩庫格勒執導的電影【罪人】,並非一部單純的吸血鬼恐怖片,而是以1932年密西西比州為背景,透過藍調音樂,探討種族隔離、歷史創傷與非裔美國人文化。電影巧妙運用吸血鬼隱喻殖民暴力、奴隸制度與代代相傳的壓迫,而藍調音樂則成為反抗與記憶的載體,展現出非裔美國人在苦難中追求自由與尊嚴的精神。
Thumbnail
2025/05/05
萊恩庫格勒執導的電影【罪人】,並非一部單純的吸血鬼恐怖片,而是以1932年密西西比州為背景,透過藍調音樂,探討種族隔離、歷史創傷與非裔美國人文化。電影巧妙運用吸血鬼隱喻殖民暴力、奴隸制度與代代相傳的壓迫,而藍調音樂則成為反抗與記憶的載體,展現出非裔美國人在苦難中追求自由與尊嚴的精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主角一連串遭遇與不幸,而周圍的壞人遲遲沒受到制裁而過好生活,遭受背叛的主角興起復仇的念頭進而想代替上帝之手來制裁壞人。
Thumbnail
主角一連串遭遇與不幸,而周圍的壞人遲遲沒受到制裁而過好生活,遭受背叛的主角興起復仇的念頭進而想代替上帝之手來制裁壞人。
Thumbnail
“What is the price of freedom?”,“Everything.” (「自由的代價是什麼?」,「一切。」)  這是我很喜歡《希維頓圍城》電影中的一段對話。  我們理所當然地享受著的自由平等,曾經,是前人不計一切代價爭取而來的。而2022年上映的《希維頓圍城》正是改編自19
Thumbnail
“What is the price of freedom?”,“Everything.” (「自由的代價是什麼?」,「一切。」)  這是我很喜歡《希維頓圍城》電影中的一段對話。  我們理所當然地享受著的自由平等,曾經,是前人不計一切代價爭取而來的。而2022年上映的《希維頓圍城》正是改編自19
Thumbnail
霍斯一家與慘絕人寰的集中營僅一牆之隔,一家人如何對尖叫聲、槍聲、哭聲習以為常,在日常生活中以「科學的理性」實踐「邪惡的平庸」。
Thumbnail
霍斯一家與慘絕人寰的集中營僅一牆之隔,一家人如何對尖叫聲、槍聲、哭聲習以為常,在日常生活中以「科學的理性」實踐「邪惡的平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