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學佛後就不會出事?破除迷思,建立正確的因果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夢參老和尚的開示,能夠建立對因緣業果的正知見。將重點彙整如下,與大家分享:


💖 業果不失,生命自有其序

「學佛了,為什麼還會遇到不好的事?」這或許是許多初學佛者心中的疑問。我們往往期待信佛後就能一帆風順,然而,就像文中所提,吳居士信佛不到三個月就遭遇車禍往生,但這並不是信佛才發生,而是「他信佛的時間很短,種子才剛剛種下,還沒有轉動,業果已經成熟了」。業力,是我們過去行為的總和,它不會因為我們開始學佛而消失,而是在適當的時機成熟顯現。即使是神通廣大的目犍連尊者、迦留陀夷尊者,甚至安世高尊者,都曾示現業報。這深刻地提醒我們:「業果不失」。


🧡 轉變的力量:心念與外境的流動

一切法、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轉變,變化的程度與速度,取決於我們所投入的力量。佛法正是提供我們轉變的力量。只要我們發心猛利、行持堅定,業果便能轉動。這不是否認因果,而是強調透過修行,我們能改變未來業果的走向,甚至將重報轉輕報。


💚 堅定正見,避免邪知邪見

面對逆境,最怕的是落入「信佛之後還撞死,不信佛還好一點」的「邪知邪見」。車禍並非專門撞向信佛的人,這些想法往往是我們為自己尋找不信的理由。學佛並不是一張萬能的免死金牌,它不保證事故不會發生,而是讓我們在面對事故時,能有「殊勝境界」和善緣幫助。夢參老和尚即使身陷牢獄三十三年,依然能心安理得,這便是正見的力量。



💙 真心發心,利益眾生是根本

學佛的發心必須「真心」,且是發「利益眾生」的心,而非投機取巧。如果發心不真,到了晚年涵養不夠,業報可能就會顯現。真正利益眾生的發心,能為我們積累廣大的福德資糧,成為面對逆境時最堅實的後盾。


💜 做足功夫,內外相應得感應

信仰的深淺與感應的有無,與我們個人所「做的功夫」有很大關係。菩薩是平等的,感應是自己的心與菩薩相應而得。吳居士往生後,因他生前結緣,許多道友持續為他念經、迴向,這就是一種感應。當我們努力修行,心與佛菩薩的慈悲願力相應,自然會獲得加持與助緣。


💖 觀照無常,體悟實相

真正能夠「觀空、觀假,觀一切諸法無常、苦、空、無我」,證得此境,便能建立堅定的信仰。當我們體悟到生命的無常本質,所有外在的苦樂、得失都將變得不再那麼執著,內心的安寧與智慧便會油然而生。



🧡 依教奉行,實踐是關鍵

地藏王菩薩教導修持方法,只要「照這個方法去修持」,讓菩薩加持,便能「想求得就得到」。這說明了依據佛法教義實踐的重要性。佛法不是空談,而是提供一套具體可行的修持方法,只要我們依教奉行,便能逐步轉化生命,從中獲得真實的利益。


💚 心安理得,坦然面對

即使遭遇挫折,像夢參老和尚所言:「連聖人尚且不免,何況我呢?所以我自己心安理得。」這種心態有助於我們接受現實,並從中體會佛菩薩的加持。不要抱持不合理的期待,認為「醫生一治就好」或「信佛就一切事故都不會發生」。我們的心和一切社會事物都在不斷地運轉、不斷地變化,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轉、怎麼變。面對逆境,堅定正知正見、深信因果,學佛不是求一個免死金牌,而是學習如何在變動中找到心的安寧與智慧。


🪞記憶小幫手🪞

逆境是業果的顯現,也是轉化的契機。


🟣本文圖片皆由bing AI 生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月光下的許願池
11會員
232內容數
在這裡,我將分享我的見聞、生活觀察與思考。感謝每位有緣人的造訪,陪伴我走過這段心靈成長的旅程。在這片許願池中,期待能啟發彼此的心靈共鳴。
月光下的許願池的其他內容
2025/06/12
生命無常,死亡是所有人無法逃避的關卡。我們常因忌諱談死而忽略其重要性,終日庸碌。佛法提醒我們正視生死大事,及早預備資糧,才能擺脫盲目浮沉,活出生命的真諦,而非被動地被死亡宰割。
Thumbnail
2025/06/12
生命無常,死亡是所有人無法逃避的關卡。我們常因忌諱談死而忽略其重要性,終日庸碌。佛法提醒我們正視生死大事,及早預備資糧,才能擺脫盲目浮沉,活出生命的真諦,而非被動地被死亡宰割。
Thumbnail
2025/06/09
這篇文章以白居易的〈聞哭者〉為出發點,探討人生的苦難與如何積極面對。文章指出人生難免有苦,但苦並非人生的全部,重要的是接納苦、看見苦中仍存在的幸福,並在苦難中成長。
Thumbnail
2025/06/09
這篇文章以白居易的〈聞哭者〉為出發點,探討人生的苦難與如何積極面對。文章指出人生難免有苦,但苦並非人生的全部,重要的是接納苦、看見苦中仍存在的幸福,並在苦難中成長。
Thumbnail
2025/06/08
莊子寓言中的髑髏並非讚頌死亡,而是藉由死亡的平靜反觀生命的執著,提醒世人應放下對生死、得失的執著,活在當下,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自在。文章並融入佛法觀點,闡述生死如夢的道理,藉此闡明髑髏之笑並非死亡之好,而是看透生命本質後的解脫。
Thumbnail
2025/06/08
莊子寓言中的髑髏並非讚頌死亡,而是藉由死亡的平靜反觀生命的執著,提醒世人應放下對生死、得失的執著,活在當下,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自在。文章並融入佛法觀點,闡述生死如夢的道理,藉此闡明髑髏之笑並非死亡之好,而是看透生命本質後的解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不知道學佛修行要趁現在,行有餘力的時候,廣積功德、善行來解冤釋結,是最大的遺憾!該報恩的時候,沒有辦法好好去報恩。比如父母恩怎麼報?只有「修行」能報。這個人,曾經對你有知遇之恩,改變了你一生;曾經給了你一個道理和啟發,改變了你一生。怎麼還?唯有「修行」能還。要報恩、要還債、要了願
Thumbnail
不知道學佛修行要趁現在,行有餘力的時候,廣積功德、善行來解冤釋結,是最大的遺憾!該報恩的時候,沒有辦法好好去報恩。比如父母恩怎麼報?只有「修行」能報。這個人,曾經對你有知遇之恩,改變了你一生;曾經給了你一個道理和啟發,改變了你一生。怎麼還?唯有「修行」能還。要報恩、要還債、要了願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Thumbnail
善的一半,眼前雖然看似吃虧,最後必然會勝利。惡的一半,本來雖會佔些便宜,最後注定要失敗。—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善的一半,眼前雖然看似吃虧,最後必然會勝利。惡的一半,本來雖會佔些便宜,最後注定要失敗。—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慈悲智慧是心靈的財富,發心立願是精神的動力,勤勞精進是軀體的資產,真如佛性是永恆的寶藏。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慈悲智慧是心靈的財富,發心立願是精神的動力,勤勞精進是軀體的資產,真如佛性是永恆的寶藏。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人生在世,身為萬物之靈可以學佛法,就是要時時地感念、時時地懺悔這些事情。有生之年能夠做到的就是要盡量地戒殺護生、斷惡修善,來彌補有心無意造作的深惡重罪,化解無邊的惡緣。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病痛,實在都不知道有很複雜的業因果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禪定神通的能力,沒有辦法去了知因果業報,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
Thumbnail
人生在世,身為萬物之靈可以學佛法,就是要時時地感念、時時地懺悔這些事情。有生之年能夠做到的就是要盡量地戒殺護生、斷惡修善,來彌補有心無意造作的深惡重罪,化解無邊的惡緣。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病痛,實在都不知道有很複雜的業因果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禪定神通的能力,沒有辦法去了知因果業報,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