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平常的哭聲,越能喚醒我們的清醒
有時候,真正讓人停下腳步的,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某個時刻,你在社群、新聞上突然看到、聽到的一些無預警發生的情境——心裡忽然一緊,似乎被什麼觸動。
白居易寫〈聞哭者〉的那一刻,大概就是這樣。
📝〈聞哭者〉
昨日南鄰哭,哭聲一何苦。云是妻哭夫,夫年二十五。今朝北里哭,哭聲又何切。云是母哭兒,兒年十七八。
四鄰尚如此,天下多夭折。乃知浮世人,少得垂白髮。
餘今過四十,念彼聊自悅。從此明鏡中,不嫌頭似雪。

他沒有說教,只是把聽見的哭聲寫下來,卻讓人讀著讀著,眼睛酸酸、心裡沉沉。這首詩點出了一個事實:人生有苦,而且苦得很真實、很普遍。
但,正因為苦這麼真實,我們才更需要練習活得清醒、活得踏實,甚至活出一種不虧待自己的方式。
在這首詩中,引領人從詩裡的哭聲出發,走一段「看見苦、接住苦、走出苦」的路。
🧩苦,是人生的底色,不是人生的全部
人生難免會有痛、有遺憾、有無力的時候,這些其實都是「正常」的。
白居易在〈聞哭者〉裡聽見鄰居哭聲,有人是年輕妻子哭丈夫,有人是母親哭年輕的孩子。如實寫出一個詩人聽到的現實——原來,這世界的苦,從來都不稀奇。
與其問「為什麼我會苦?」,不如如實去面對「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接受的心,讓自己不會再苦上加苦。
✨學會看見「還在」的幸福,就比較不怕失去
白居易沒有停留在悲傷裡,他說:「我已過四十,念彼聊自悅,從此明鏡中,不嫌頭似雪。」
意思是——雖然我老了,但至少我還活著,還能照鏡子、還能寫詩。比起那些英年早逝的人,我是幸運的。
我們常常忽略正在擁有的,卻過度放大失去的。
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至少我還有......」、「至少我還在......」——那麼,人生就有轉機的光。
🧩不是沒有苦的人最幸福,是苦過後還願意走下去的人最有力量
人生不是比誰比較順,而是看誰在遇到不順的時候,還能繼續往前走。佛教講「八苦」,每個人都會碰上。這八種人生普遍存在的苦惱,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苦,並不是你一個人會遇到,而是大家走在人生這條路上,各自揹著不同的功課。人生的重點不是避免痛苦,而是學會在苦裡成長。只要你還在走、還在找屬於自己的節奏和路,那你,就還有希望。
✨與其逃避,不如珍惜此刻還能選擇的你
我們沒辦法選擇人生的起跑點,也不能預設結局,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面對這段旅程。就像白居易看著鏡中日漸蒼老的自己,依然感謝當下還能活著。我們也是。讓自己由苦中醒來,溫柔、堅定地,繼續走自己的路。❤️
🪞記憶小幫手🪞
- 沒有不苦的人生,苦過後還願意走下去的人生最有力量。
- 生命的光亮,不是來自避開黑暗,而是讓自己在黑暗裡站起來點燈。
🟣本文圖片皆由 Bing AI 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