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終於出第二季了!這一季與上一季的風格完全不一樣,把範圍拉得更廣,也讓彼此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密不可分。每一集都會特別撰寫某一個人物的視角,讓劇情裡的每一個人,都是世界的主角。
亦森 | 復仇
第一集的主角從馬亦森這位精神科醫生的視角出發。認真負責又具有正義感的他,在妻子與兒子命喪祝融後便鬱鬱寡歡,收起了情緒,心中對嫌犯的仇恨也在慢慢增長。
好人?壞人?
個性並非一成不變,他是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下所製造出的產物。而同一種核心價值,也可以被用在不同的地方上。例如:正義感可以使亦森願意幫助精神患者擺脫汙名化,但也可以使他將嫌犯親手制裁,幫妻兒取回正義。每當看到亦森想復仇的片段,都不禁讓人思考,我們有資格討論「是否廢死」的爭議嗎?我們了解失去摯愛的痛,卻無法一模一樣的感受。若死刑能夠撫慰受害人的心靈,是否就有存在的必要呢?與其「廢死」的行動,是否應該要先將社會安全網做足呢?
學校沒教的「陪伴」,卻是人一輩子的功課
亦森很幸運,他有一群很好的同事和朋友,可以在他低落的時候在旁邊陪著他,不讓他下大錯。但胡冠駿呢?是否他的求救訊號都沒有人好好接住?是不是沒有人願意接納他、尊重他,好好聽他說話?
看到一幕是毒癮兒子的媽媽極度否認自己的孩子需要治療,看到這幕時也難免無奈。張春興教授曾說過一句話:「孩子的問題行為,種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若家長都不願接納自己的孩子,要如何正視問題一起面對?正視問題是希望能夠找到最適合的方式互動與教育,並非全然的標籤化。期盼在未來,大眾對於疾病的認識也可以更加普及,而這些特別的孩子們也能夠被好好接住。
述說,本身也是一種療癒
所有的陪伴中,我最喜歡高政光給予亦森的陪伴!
政光的陪伴,是亦森最難得放鬆一笑的時候。其實,我多少能明白亦森的壓力。大家陪伴的方式都是避而不談,假裝事情沒有發生一樣,希望能夠聊一些開心好笑的內容使亦森打起精神。這份壓力有時來自於一種虧欠感—大家都陪我了,我要趕快好起來。因此亦森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努力如往常一樣上班,讓別人放心。但,其實傷痛卻一直都在,不斷地在心中蔓延、發酵。這也是他忍到最後對以禮大吼的原因之一吧?
政光的陪伴我覺得很棒的一點是,他把亦森的角色從被陪伴者轉變成為陪伴者。藉由躲母親這個理由,讓亦森覺得比較沒有壓力,也讓他長出能夠為別人付出的能量。當亦森懷念起妻兒時,他沒有用憐憫的眼神看他,也沒有制止他的行為或給予心靈雞湯的建議,而是說了一句:「我也蠻想念他們的。」當下,我覺得亦森的眼神變了。我想那時候他才明白,其實難過的人不只他一個,傷心之餘,大家還是努力向前走了一步。
雖然述說本身並不會帶來改變,但它會帶給人心靈撫慰。述說自己的思念,釋放自己的情緒,我想這是跟傷痛一起共存的辦法。高政光的陪伴就像是告訴亦森:慢慢來,我陪你。
結語
這季感覺加了很多鬥嘴的部分,讓人不禁被他們的幽默感逗到發笑。目前看起來的感覺也不會覺得了無新意,很期待之後的集數會帶領我們做什麼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