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喜歡一個人,不代表孤單 從小到大,我總覺得「靠自己最快」。 不是誰教我的,也不是哪一次跌倒換來的教訓,而是一種自然而然養成的習慣。就像有人天生愛熱鬧,有人愛說話,而我,就是習慣了靠自己解決事情的節奏。 或許是因為家庭的狀況讓我早熟,也或許只是個性使然。我對人際關係從沒太多期待,卻也不排斥表面上的友好與和諧。面對同學的邀約,我會笑著點頭,偶爾一起吃飯、一起參加小型的活動,也會跟他們閒聊一些課業、社團、老師的八卦。那些時刻看起來我與其他人無異,像個再普通不過的大學生,混在人群中笑著打哈哈,像融入了一個群體。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更習慣一個人。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下課走回住處、一個人坐在書局角落翻書、一個人看場晚上九點半的電影,手裡拿著小爆米花和冰可樂,在燈暗下來的瞬間鬆一口氣,彷彿那個世界終於只剩我一個。 我不會覺得那是孤單。 反而覺得,那是一種讓我能好好呼吸的空間。 人與人的相處需要拿捏,需要計算距離、口氣與反應。我做得到,做得還不差,但我更喜歡那些不需要任何包裝的時刻。像是自己煮晚餐後坐在租屋處的小餐桌上,邊吃邊看影片;像是打工回來後躺在床上,看天花板反射著日光燈發黃的光;像是假日獨自搭公車去看展覽,然後在展場外的小咖啡店喝一杯熱美式,什麼也不做,只是安靜地坐著。 這樣的日子很普通,但每次我回想起來,心裡都是溫熱的。 很多人把「一個人」跟「孤單」劃上等號,但對我來說,一個人反而更自由。 我可以選擇什麼時候出門、什麼時候不想講話、什麼時候想買一本毫無用處的小說來療癒自己。沒有人干涉,也沒有人失望。沒有誰等我、沒有誰讓我等。所有情緒和選擇都回歸自己。 也不是沒有人靠近過。有時候會有同學說:「你總是一個人,不會很無聊嗎?」我笑笑地說:「還好啊,我滿習慣的。」然後話題就過去了。久了大家也習慣了,不再追問,也不會刻意孤立我,反倒是有什麼活動需要人數湊整時,還會來問我:「要不要一起?」 我從不介意這種「被需要」的時刻,但也不會期待它。 大學這段時間,我學會了跟世界保持剛剛好的距離。就像是坐在窗邊,拉上半面的窗簾,讓陽光灑進來卻不會曬眼;像是冬天裡一件剛好的外套,不悶、不冷,也不招搖。 我知道有些人會覺得我太孤僻,太過理性,太過清楚自己要什麼。但我就是這樣生活著,過得不差,甚至可以說,有點快樂。 那種快樂不是大笑出聲的放肆,也不是被愛包圍的安全感,而是一種篤定的自在:即使全世界都沒有人陪我,我也能一個人,把每一天過得好好地。 這樣的我,從未覺得孤單。反而喜歡這樣的自己。 2.2 再怎麼辛苦,家還是讓我笑出聲 我們家真正開始吃緊,是在我國三那年。 媽媽投資的會被人倒了,對方捲款潛逃,只留下她那句「他看起來不像壞人啊」在客廳裡反覆迴盪。那年,我們家的存款一下子蒸發,還背上了一筆債。那一晚,爸媽坐在餐桌前翻著各種文件與帳單,爸爸點了一根菸,媽媽拿著計算機摁了又摁,然後用手遮住臉,沉默了好久。 我在房間門後偷聽,那種沉重感像霧一樣從縫隙滲進來。 但奇怪的是,從那天起,我從沒聽見他們大聲吵過一次架。 沒有彼此責怪,沒有誰崩潰大哭,甚至連家裡的小電視,還是每天準時打開。媽媽照樣坐在沙發上,邊削水果邊看連續劇,看到狗血劇情還會吐槽:「怎麼每次都這一招啊!」然後把切好的蘋果推給我,笑著說:「來,吃一塊,別老是唸書唸到忘記補充糖分。」 爸爸晚上打完工回來,還會走進廚房烤兩顆地瓜。他說那是「冬天裡窮人家的幸福香氣」。有時我在寫功課,他就把剛烤好的小地瓜放進我手裡,燙得我跳起來,他就哈哈笑:「哎呦,妳手怎麼這麼嫩?」 這樣的生活雖然有點緊,卻從來不讓人窒息。 我知道家裡經濟有多吃緊,知道爸媽得加班、知道這些年我們什麼都要省著用。但我從沒覺得自己可憐。因為這個家,還是讓人會笑出聲來。 我高一時曾經想過去便利商店打工,趁假日多賺點錢貼補家用,也想幫自己存點升學的補習費。但當我試探著跟爸媽提起時,爸爸立刻搖頭,說:「凜啊,你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念書。你是學生,就做好學生的本分。其他的事,我和你媽會想辦法。」 媽媽也點頭附和:「等你真的念到想念的學校,我們再來想其他的事。你現在去打工,萬一太累、課業掉下來,那才是我們更擔心的事。」 那一刻我才明白,雖然我們家真的沒什麼錢,但爸媽還是盡力在撐起一個讓孩子安心唸書的空間。他們用最樸實的方式守護我們的選擇和未來。 弟弟是家裡最小的,個性臭屁又愛頂嘴,嘴巴總是不服輸,連吃泡麵也要爭先搶第一口。但他也有他自己的方式疼人。 有一次我在學校考得不好,回家悶悶不樂,晚餐也只是隨便扒了幾口。他一句話沒說,隔天早上我發現便當袋裡多了一顆布丁。是他昨天才吵著要買的限量口味,平常連我瞄一眼他都會瞪我。 我問他:「你幹嘛放布丁?」 他臉更臭了:「哪有,是我不想吃了,快過期了。」 「是喔,那我吃囉?」 「……隨便啦。」他轉身走掉,但我知道,那是他能表達出的最高級別的關心了。 我從小就知道自己不能依賴別人,但從不覺得自己被放棄。因為我的家人一直都在,不會讓我一個人扛太重的東西。 念大學後,我選擇自己在校外租套房。沒有門禁,也不用怕太晚回家時吵醒誰。我可以在圖書館唸到深夜,也能在便利商店買杯熱拿鐵後一邊走一邊想事情。這樣的生活節奏很自由,也很適合我。 雖然偶爾會羨慕別人有車接送、有零用錢隨便花,但那只是一閃而過的情緒。我更喜歡那種清楚自己在幹嘛的感覺。每一分錢怎麼來、怎麼花、怎麼省,我都一清二楚,沒有依賴、沒有任性,但很踏實。 爸媽偶爾還是會打電話來問:「有沒有吃飽?最近天氣變冷了,有沒有多加衣服?」 我總是笑著回他們:「有啊,學校食堂變好吃了,最近還學會煮鍋燒意麵,超香的。衣服也有穿,我現在變得很會照顧自己喔。」 他們聽見我的聲音輕鬆了,心也就定了。 其實那天我是在便利商店隨便抓了一個麵包解決晚餐,但那不重要。他們在意的是我有沒有撐下去,而我也不想讓他們擔心。 我們家不是那種富裕又充滿選擇的家庭,但我們彼此之間的愛,是那種可以撐起風雨的力量。 所以,就算什麼都得靠自己,我也從不覺得苦。因為那個家,真的讓我笑得出聲。 2.3 沒有人會幫我,但我可以完成 上了大學後,生活的節奏變得緊湊,卻也更加清晰。每一件事都像按表操課一樣有規律地排在時程表裡:早上八點的課、下午的實驗報告、晚上的家教,還有週末在咖啡店打工的班表。就像一場永無止境的接力賽,她總是在交接點奔跑,不容許自己慢下來。 她的生活不像一般同齡同學那樣有多餘的空白時間,也沒有什麼「耍廢」的餘裕。 但她從不覺得辛苦。 她總是笑著說:「至少我知道我這樣做,是有用的。」 比起動不動就喊累的人,她像個目標明確的小戰士。知道自己為什麼站在這裡、為什麼不能輸,知道沒有後路,所以也不必猶豫。 白天課堂上坐在最後一排,一邊做筆記、一邊偷偷回家長傳來的訊息:「匯款成功,這個月不用擔心電費了。」下課後快步衝去捷運站搭車到補習班擔任數學助教,晚上再轉去咖啡店支援夜班。回家後,還要趕著完成教授指定的報告和作業。沒有熬夜也無法完成,但她早就習慣凌晨三點的房間只有鍵盤聲和泡麵香氣。 她的人生,從不是別人幫她安排的,也沒有人可以替她背負。 有一次,她在咖啡店接了一個學期末的代班,剛好撞上教授突如其來更動的期末報告日期。回過神時,報告已經快截止了。原本安排行程的日子被工作塞滿,時間一點一滴流失,她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會不會這次真的趕不上。 但她沒多說什麼,也沒找誰求情或請託。 那天夜裡,她買了兩瓶能量飲、把手機靜音關燈,一口氣從十一點寫到隔天早上七點。眼睛乾澀,肩膀酸痛,但她按下「上傳」的那一刻,心裡有種難以言喻的成就感。 那份報告,最後拿到了全班最高分。 老師在課堂上公開表揚她時,她笑著說:「可能是剛好那個主題我有興趣。」沒有提起那個通宵、沒有說出那一晚她是怎麼在一邊打字一邊喝涼掉的泡麵湯的。 不是她不願意分享,而是她覺得沒必要。 她早就明白了:「沒有人會真的幫你一輩子。」 不是悲觀,是現實。 她從不期待別人替她解決什麼,也不會依賴任何人來改變現況。她相信,只有靠自己想辦法,才不會失望。別人幫是好意,不幫也理所當然。她從不怨,只想把事情完成。 有些同學看著她,覺得她太獨立、太冷靜,也有人覺得她總是拒人千里之外。她會微笑,會寒暄,但從不真正靠近誰。這不是刻意的疏離,而是一種保護機制。 她知道自己沒有退路,也沒有時間投入那些來來去去的交情和人情債。她要的很簡單——生活要穩定,家人要健康,她自己也要活得不後悔。 「苦嗎?」曾經有朋友這麼問過她。 她笑了笑,說:「還好耶,有時候很累啦,但至少是我選的生活,我沒什麼好抱怨的。」 那笑容沒有委屈,只有堅定。 這樣的她,看起來不柔軟、不浪漫,也不會在雨天突然想哭。但她是那種,即使跌倒也會第一時間爬起來,拍拍手、繼續往前的人。 她的故事,從來都不是悲情劇。 而是一場場安靜又堅定的戰役——她一個人出發,一個人執行,一個人完成。 2.4 獨處的時間,比什麼都重要 夜晚,是她最喜歡的時光。 不管當天的行程有多麼緊湊、不管被教授點名回答問題時腦袋有多空白、不管咖啡機在高峰時段又出現什麼新毛病——只要一打開租屋處的門、換上寬鬆的居家服、將包包甩到沙發上,她的世界就安靜下來了。 熱水流過肩膀時,她會閉上眼睛,讓耳朵裡只剩下水聲與自己均勻的呼吸。洗完澡後,她總習慣泡一杯熱茶,把窗戶開一小縫,讓夜裡的風透進來,再把剛出爐的甜點放進玻璃罐中,一個個排好,就像排好她內心的情緒。 租屋處不大,一張書桌、一張床、一個小小的流理台。牆上貼著她在二手市集買來的電影海報,床邊的櫃子上擺著三個小盆栽——一棵多肉植物、一棵薄荷葉,還有一棵從小苗養到現在的長壽花。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是她生活中最穩定的存在。 「今天的風,比昨天冷一點點。」她有時會這樣對著窗簾邊的植物說,像是在自言自語,也像是和誰分享心情。 她不覺得這樣很孤單,反而覺得安心。因為在這樣的空間裡,她不需要維持禮貌的笑容、不用思考該怎麼回應別人的話,也不會擔心說錯什麼讓氣氛變尷尬。 她會打開最愛的節目重播,聽著熟悉的主持人口吻;有時戴上耳機,聽一整晚老歌當背景音。手邊還會拿著半做完的手工項鍊或香氛蠟燭,是之前在市集擺攤剩下的材料。她做這些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因為喜歡那種「東西在手中慢慢成形」的感覺,像是生活也變得有形狀、有節奏了。 偶爾,她會拿出那本筆記本,寫下一些零碎的觀察與想法。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字,有的是日常瑣事,有的是與研究相關的數據與假設,有的只是記錄當天的心情:「今天賣了五份甜點!下次配方再調淡一點會更好。」或是「教室的冷氣還是太冷,下次記得帶外套。」 有時候寫著寫著,就接到家裡打來的電話。 她接起來的語氣總是輕快的,像是沒什麼煩惱的小女孩。 「爸,我今天在咖啡廳賣了五份甜點喔,那個新口味果然有中!」 「媽,我跟你說,我前幾天用你教的那個方式煮紅豆湯,真的好喝耶,樓下房東太太還說香味飄出來她都餓了。」 報喜不報憂,早已成為一種習慣。不是刻意隱瞞,而是她不希望那兩位已經為這個家操心半輩子的人,還要擔心她在外面過得怎麼樣。 即使她知道對方有時也聽得出端倪,但總會配合地笑著回應:「是喔,那不錯啊。記得吃飽睡好喔,有什麼需要就說。」 電話掛上之後,房間又歸於寧靜。 她坐回床邊,望著天花板的投影星星燈一閃一閃,看著牆上那幾顆貼紙星星發著微光,再看看擺在書桌邊的小盆栽們——那是她最熟悉的傾聽者們。不會催她交報告、不會質疑她選擇的路,也不會要求她解釋自己的心情。 這樣的夜晚,才是她真正的生活。 她不害怕人群,但更喜歡獨處的時光。在這個空間裡,她不是誰的同學、不是誰的員工、不是誰的女兒,她只是她自己——安靜、穩定、慢慢長大。 在這樣的時間裡,她補足白天耗盡的能量,替自己充電,也提醒自己:「妳正在前進,而且做得很好。」 就算外面世界再嘈雜,她知道,只要回到這裡,她就能穩穩地呼吸,繼續走下去。 2.5 他總是在我的視線邊緣,像光卻不刺眼 在大學的日子裡,她逐漸發現,總有一個男生時不時會出現在她的視線邊緣。 不論是她下課走出教室,男生剛好從走廊盡頭走過;或者是在圖書館不同樓層,她總會不經意瞥見他的身影。 有時候他會在她常去的甜點店門口經過,似乎習慣出現在她的生活附近。 但說實話,她並不太清楚那男生是誰,也沒有特別想去認識他。 畢竟彼此之間根本沒有什麼交集,頂多算是校園裡“偶爾出現的熟悉臉孔”罷了。 她心裡想著,這大概是那種“身邊會遇見的同學吧”,卻從未特別放在心上。 記得有一次,他們兩人的目光不小心對上了。 那一瞬間,她看見他眼裡閃過短暫的錯愕和不知所措,然後他竟然慌慌張張地跑去藏在旁邊一棵幾乎完全遮不住他的樹後面。 她暗笑,心想這人還真害羞,藏得這麼明顯,倒是讓人忍不住注意起來。 除了這個瞬間之外,還有一次他們竟然選了同一門通識課。 課堂上,她隨意瞄了一眼那男生,心裡想:長得還不錯,五官清秀,氣質也不錯。 這想法非常淡,很快就飄過,沒有多餘情緒。 畢竟,她並不打算特別去關注這個人,也沒有想過要和他有什麼進一步的接觸。 生活已經夠忙碌了,她把大部分時間都留給了自己的事情。 這個男生就像是生活中一道微弱的光,存在於角落裡,明亮卻不刺眼,不強迫她轉頭凝視。 她有時會下意識地留意他的身影,但更多時候,還是把心放回自己溫暖而熟悉的小世界裡。 偶爾,她會記得他的臉,然後笑笑地搖搖頭,繼續低頭看書或準備下一門課的報告。 在她看來,這樣的“存在感”就夠了。 生活的重心不在於別人的目光,而是自己能夠自在呼吸和前行。 所以,他只是一個她生活裡的小細節,既不打擾,也不遺忘。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anace Liu (鮭)的沙龍
0會員
23內容數
為了想看小說,所以請ChatGPT生成,但後面居然還需要花時間縫縫補補,那都已經花時間了,就不要浪費,放上來看看評價吧~
#一個人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孤獨常常被視為一種消極的狀態,令人感到孤立無援。然而,孤獨也能夠成為個人成長的契機。這段獨處的時光,可以成為自我反省、自我探索和自我提升的寶貴機會。本文將探討孤獨的本質、孤獨如何影響個人成長,以及如何利用孤獨來塑造更加成熟的自我。

孤獨常常被視為一種消極的狀態,令人感到孤立無援。然而,孤獨也能夠成為個人成長的契機。這段獨處的時光,可以成為自我反省、自我探索和自我提升的寶貴機會。本文將探討孤獨的本質、孤獨如何影響個人成長,以及如何利用孤獨來塑造更加成熟的自我。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也都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透過孤獨,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我們學會單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也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多彩。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也都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透過孤獨,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我們學會單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也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多彩。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偶然聽到了一句頗有感覺的一句話,"別人覺得我過得很孤單,但我覺得很舒服。"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似乎都習慣把社交互動,與生活的充實程度與人際關係的豐富程度畫上等號
然而,有些人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感受,這些人可能是深思熟慮的靈魂,喜歡將自己的時間花費在獨處中,他們對於大部份人認為是社交的
看完這本書確實有種原來孤獨並不是一直說服自己一個人也很好,或是要好好練習獨處等等,而是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時保有自我空間、開放接納別人的意見、隨時柔軟的身段,這些都可以讓自己更可以在面對自己或他人時更加自在。
看完這本書確實有種原來孤獨並不是一直說服自己一個人也很好,或是要好好練習獨處等等,而是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時保有自我空間、開放接納別人的意見、隨時柔軟的身段,這些都可以讓自己更可以在面對自己或他人時更加自在。

獨自生活在現今社會已經變得很常見,但隨著年紀增長,自由可能並不是唯一的追求。這篇文章探討了獨自生活中的自由與安心感,以及在關係中展現真實自我的渴望。

獨自生活在現今社會已經變得很常見,但隨著年紀增長,自由可能並不是唯一的追求。這篇文章探討了獨自生活中的自由與安心感,以及在關係中展現真實自我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