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驅逐艦艦隊從「鼠運輸」任務中返回。
「東京快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役期間,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在夜間向在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及其周邊地區作戰的日軍運送人員、物資和裝備的行動。該行動要求將人員或物資裝載到快速戰艦(主要是驅逐艦,後來是潛艇)上,並利用軍艦的速度將人員或物資在一夜之間運送到指定地點,然後再返回出發基地,以免盟軍飛機在白天攔截。
|原名
補給任務最初名為「仙人掌快車」,由駐紮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盟軍所創,他們用「仙人掌」作為島上的代號。後來,美國媒體開始稱之為「東京快車」,顯然是為了維護代號的行動安全,盟軍也開始使用這個說法。日軍自己將夜間補給任務稱為「鼠輸送」(ねずみゆそう),因為它們是在夜間進行的。

士兵登上一艘驅逐艦,透過鼠運送到瓜達爾卡納爾島。
|組織和歷史
由於盟軍在南太平洋擁有空中優勢,日軍夜間運輸至關重要。這項優勢在盟軍登陸瓜達爾卡納爾島後不久便已確立,隨後亨德森機場於1942年8月建成,作為「仙人掌航空隊」的基地。然而,使用速度緩慢的運輸艦向瓜達爾卡納爾島和新幾內亞的日軍運送兵力和物資,很快就被證明容易受到日間空襲。因此,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下令使用速度較快的軍艦在夜間運送物資,因為夜間被發現的威脅較小,空襲也較少。 東京快車於1942年8月薩沃島戰役後不久啟航,一直持續到所羅門群島戰役後期。1943年11月26日,在聖喬治角海戰中,最後一批大型快艇被攔截,幾乎全軍覆沒。由於當時使用的驅逐艦通常不具備貨物運輸能力,許多物資被密封在捆綁在一起的鋼桶內,艦船無需停靠即可直接推入水中;理想情況下,這些鋼桶會漂上岸或被駁船打撈上來。然而,這也會造成許多鋼桶遺失或損壞;1942年12月的一個夜晚,大約有1500個鋼桶滾入海中,最終只有300個被打撈上來。 執行東京快車任務的軍艦大多來自駐紮在拉包爾和布干維爾的第八艦隊,但駐紮在特魯克的聯合艦隊的艦艇也經常被臨時調配執行快艇任務。執行快艇任務的軍艦編隊通常被正式指定為「增援部隊」,但該部隊的規模和組成因任務而異。
東京快車航線
▪︎組成「鼠輸送」小組
它們由負責運輸的驅逐艦和負責護航的驅逐艦組成。前者卸載魚雷和其他武器,用於運送補給。艦隊規模大小不一,小到只有兩艘運輸艦和一艘護航艦,大到擁有一個由約10艘艦艇組成的魚雷艦隊, 並以一艘輕巡洋艦為旗艦。
|戰略意義
東京快車最終對日本人來說是一場雙輸的博弈,因為在長達15個月的東京快車行動中,日本損失了大量驅逐艦,卻一無所獲。這些驅逐艦無法被不堪負荷的日本造船廠取代,而且供應量早已不足。此外,它們還迫切需要執行護航任務,保護為日本本土提供補給的船隻免受美國潛艇的襲擊。 日本帝國海軍陷入了「第二十二條軍規」的困境,因為來自亨德森機場的美國空軍阻止了日軍使用速度緩慢的貨船。與驅逐艦相比,貨船在燃料消耗方面更經濟,同時能夠運載滿載的部隊以及充足的裝備和補給,並且擁有高效的貨物裝卸設備。然而,它們速度慢,機動性相對較差,因此很容易被擊沉,這不僅會導致無法替代的補給和貨船沉入海底,還會使日軍日益絕望的部隊得不到補給,戰鬥力也隨之下降。 結果,海軍實際上被迫「打一場可以想像的最不經濟的戰役」,因為考慮到日本帝國在石油供應方面的劣勢,使用驅逐艦時他們不得不「消耗遠超預期的燃料」,而這些燃料「被用來將非常寶貴(且易受攻擊)的艦隊驅逐艦置於暴露的前沿陣地,同時又無法向島上的守軍運送數量不足的人員和物資」。即使在最佳狀態下(空投的物資只有五分之一到達岸上),驅逐艦戰略也相當於在陸地上進行一場必輸的消耗戰,並在海軍方面遭受代價極其高昂的滾動式失敗。 此後,日軍越來越依賴裝甲艇護航的駁船隊來補給或撤離部隊。典型的配置是,為運輸1000人、航程300英里,需要2艘「蒼鷹」級裝甲艇為2艘特大型登陸駁船(德大發級)、40艘大型登陸駁船(大發級)和15艘小型登陸駁船(小發級)護航。

1942年9月初左右,日本增援部隊抵達瓜達爾卡納爾島,背景是薩沃島。
▪︎PT-109的襲擊
1943年8月1日至2日夜間,約翰·F·肯尼迪的 PT-109 型魚雷艇對東京快車航線進行了一「計劃不周、協調不充分」的襲擊,最終沉沒。15艘 PT 艇攜帶60枚魚雷發射了30多枚,無一命中。而 PT-109 型魚雷艇則被驅逐艦天霧號撞沉。當時天霧號正執行補給返航任務,估計行駛速度超過30節,沒有開航行燈。
▪︎東京快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終點
1943年2月初,盟軍已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取得勝利,並有效控制了「狹槽」區域,該區域曾用於人員和補給航行,使高度緊張的日軍無力奪回該島及其極其寶貴的亨德森機場。為了紀念在島上對日軍的最終勝利,盟軍駐島陸軍司令亞歷山大·帕奇將軍於1943年2月9日致函其上級威廉·F·哈爾西上將:「東京快車不再以瓜達爾卡納爾島為終點站。」
(部分內容參考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