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大家對老後生活的重視,退休成了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只不過,大部分的人恐怕不知道退休的概念,是如何演變而來
而人們大多基於什麼因素來考量退休的年齡或階段?
其實,退休一詞的推行源自於19世紀普魯士,即現今的德國。
而推動的人,你知道後肯定會驚訝,因為他的名字常出現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中。
#除非上課都在歷史課本畫畫
就是,鐵血宰相俾斯麥。
俾斯麥當時推動的「老年和殘疾保險法案」,是工業革命和勞工運動發展浪潮下,其中一個現代化社會保障制度。
當年由於,人們開始意識到工作壓力和年齡對健康的影響,俾斯麥因而希望藉由法案的推行能夠保障勞工權益,同時鼓勵屆齡勞工退出職場,讓年輕一代有更多機會進入,促成勞動力的自然更新。
從此之後,以健康和體力為考量的退休型態,似乎成了一種共識。
相信如果現在來做個街訪,問大家想幾歲退休?
絕大多數人都會脫口而出60-65歲。
但在將近兩個世紀後的今天,
退休,難道是只有65歲後才能做的事嗎?
其實不然。
在《不被工作綁住的防彈理財計畫》一書中,就揭示了三種退休的不同型態:
完全提早退休意味著,無論年齡大小,只要你清楚未來的生活模式並準備好所有的開支,就能夠不再為了賺錢而工作,因此是否重返職場取決於你。
這便是近年流行的財務自由形態,
但其中最大的變數在於,假設中途你的生活模式有所改變,則財務計畫就得有所調整。
基於這點,了解自己的價值觀非常重要,我們也必須很謹慎看待財務自由的議題。
#財務自由其實是動態的只要你想法改變財務結果就會改變
在半退休的狀態,你已經存到傳統退休後(也就是65歲後)所需的生活費。
唯一需要擔心的是,從「現在到退休前」的所有基本生活開銷。
因此,你的工作強度,就能依照自己的生活最低消費打造。
可以是從全職換成兼職,又或者是低風險創業。
反正,只要能夠最基本的吃飽穿暖即可。
這相當於在工作期間,給自己安排一段休息的時間,例如:Gap year , 出國旅遊等方式。
當你存夠足夠的經費,以支應休息和過渡期間的花費,就能在高強度的工作後,適時地按下暫停鍵,讓自己得以重新規劃並為未來做準備。
簡單而言之就是種,老子偶爾想任性的退休型態。
根據我的觀察,
在目前陪伴的財務規劃個案中,目前最受大家喜愛且財務相對容易實現的,
是第3種,偶爾想放鬆重設人生的退休型態。
主要大多是因為:
1. 工作稍作暫停,重新釐清自己。
2. 希望全心進修,為自己的技能加值。
3. 為創業做準備。
這種形態對於一般上班族或自雇者來說,是需要且有感的。
因為通常在這段工作空窗期的梳理和充電之後,對於未來通常都更有信心且聚焦。
但,若是你正在經營事業的企業主,
偶爾工作的暫停,相對容易達成,畢竟公司本身就是個持續營利的系統,不受企業主是否在崗位上的影響。
然而,企業主往往容易忽略的,
反而是企業所分配的盈餘,是否有適時的儲蓄和長期累積,讓自己逐步完成第一種或是第二種退休狀態,(也就是半退休,或是提早退休)。#產業競爭激烈下要提前存好快樂退休的底氣
所以,無論你是辛勤的上班族,或是承擔風險的企業主
都讓我們一起以這3種新的退休模式為參考,打破傳統對於退休僅限於特定年齡的框架,開啟一個更富彈性和可能性的退休生活吧!
別再說65歲才能退休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