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產業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產品不僅僅是迭代更新,而是開創一個全新的平台,重塑人與科技的互動模式。從個人電腦到網際網路,再到智慧型手機,每一次的典範轉移都催生了新的巨頭,也淘汰了舊的王者。如今,科技產業的敘事將我們推向了下一個潛在的轉捩點,一個被稱為「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的領域。然而,這究竟是可實現的普及產品,抑或只是消費性新產品中的一場海市蜃樓,仍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蘋果身上。這家以定義(而非發明)品類而聞名的公司,在推出了毀譽參半但具備劃時代意義的Vision Pro之後,其真正的目標:一副輕便、全天候佩戴的AR眼鏡的輪廓正變得日益清晰。這不僅僅是蘋果的下一個「one more thing」,它更像是一場精心佈局了十餘年的終局之戰,其目標是將運算能力從我們手中或桌上的螢幕中解放出來,無縫地疊加在我們所見的現實世界之上。
然而,通往這條「蘋果眼鏡」之路充滿了物理定律的限制、電池技術的瓶頸以及至今仍未被完全解答的殺手級應用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蘋果眼鏡的最新傳聞,剖析AR眼鏡面臨的嚴峻技術挑戰,審視各大科技巨頭在此領域的佈局,並最終回歸到那個最核心的問題:為什麼是蘋果?它又將如何利用其無可比擬的生態系統,來打贏這場可能是後iPhone時代最重要的一場戰役?

示意圖(想像,非實際產品)
蘋果眼鏡的傳聞:從「N421」到「Project Alaska」
關於蘋果AR眼鏡的傳聞,幾乎與蘋果公司的保密文化一樣歷史悠久。早在Vision Pro(內部代號N301)正式亮相之前,更為輕便、更接近傳統眼鏡形態的AR眼鏡專案就已經在蘋果內部醞釀多年。根據長期追蹤蘋果的彭博社記者Mark Gurman以及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等多方消息來源,我們可以拼湊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這個專案在蘋果內部可能被稱為「N421」或後來的「Project Alaska」。與Vision Pro作為一款功能齊全但昂貴笨重的「空間運算設備」的定位不同,蘋果眼鏡的核心設計理念是「iPhone的附屬品」。這是一個關鍵的戰略抉擇。它意味著第一代,甚至前幾代的蘋果眼鏡,將不會是一台獨立的運算裝置。絕大部分的處理、渲染和網路連線任務,都將交由使用者口袋裡的iPhone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