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下午、晚上,去看了楊景翔演劇團的演出《蘑菇》,下午先看了由黃迪揚、王琄演出的版本,晚上場再看由崔台鎬、徐堰鈴演出的版本。
兩個版本差距之大令人咋舌,同樣精彩的演出下,同一個文本,幾乎一樣的技術點,卻能演出壓迫感極大的恐怖版(黃王版)與病態瘋狂的荒謬版(崔徐版),可說是戲迷們或從業者們看了會大飽眼福的一個製作。
劇本本身的顛狂意識流
《蘑菇》是由編劇馮勃棣所寫的「神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前兩齣《Dear God》與《神農氏》已可見其在這系列中一貫對世界的憤怒,以及擺脫線性敘事後,由意識主掌時間進程的表演形式。在維持原本的劇本風格下,《蘑菇》以一對母子之間的關係做為演出骨幹,講述兩人關係的決裂。做為一個觀眾,現實時間90分鐘自然是不斷推進,但在看演出時,卻強烈地感受到時間的無意義,每段交鋒的台詞都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時候,在前後對照下,一層又一層展現出關係在和平與決裂光譜中的移動。
一個演出總是會有不同的結構與層次,一層一層讓觀眾深入瞭解。線性敘事下,我會逐漸看見故事的前因後果與可能的方向;秀的形式中,我也希望看見愈來愈厲害的技巧或不同技巧/面向的表演。而在《蘑菇》裡,則像是一個立體拼圖,每一塊都獨立卻有機會互相嵌合,有時組合到一半似乎看見了殘酷的冰川,但再拼了幾塊後,卻又看見溫暖的花園。
這樣的文本對於編、導、演、設計,甚至觀眾來說,都帶有很大的挑戰。但還好,做為觀眾,在團隊的才華與努力合作下,無論怎麼看,都應該能從中感受到樂趣。
黃金陣容的演員選擇
金鐘獎得主、台新藝術獎得主、族繁不及備載且叫好叫座的演出,這是貼在黃迪揚、王琄、崔台鎬、徐堰鈴這四位演員身上的標籤。台灣T0等級的演員們兩兩一組,在同一個劇本中各自展現了不同的表演選擇,有種小時候在戲劇系表演課,同一段劇本被不同的同學分別呈現的感覺,只是經驗等級落差非常大就是了。
黃迪揚與王琄的絕望母子
下午場次的黃王組是該卡司的最後一場,對我來說,他們選擇了相對寫實的表演,安靜卻充滿壓力。場上充滿著鬱鬱寡歡的凝重,像是走在鋼索上而底下是滿滿的利刃,隨時會爆炸,我覺得看完後壓迫感十足,感受到很強的悲望與恐怖。
黃迪揚所呈現的兒子早已枯死,大半段行屍走肉的演出非常到位,感受不到這個角色任何想活著的欲望。飾演母親的王琄看似冷靜但感受到不時噴出壓抑氣息,與兒子的互動在控制與關心之間遊移不定,我看見的是心碎與無能為力。
兩人對戲時的每句台詞都充滿張力,表演充滿細節,高強度且緊繃地氛圍演出了前六十分鐘。後面三十分鐘在客串舞者帶來的轉折下,似乎稍有好轉且兩人追求的目標對換,但由於前面六十分鐘的影響,我自己感受到的仍然是這個演出的結尾仍然是以充滿壓力的情況收場。
崔台鎬與徐堰鈴的瘋狂母子
晚上場次的崔徐組是該卡司的首演場,我看見的是較不寫實的表演,喧鬧又空虛,觀眾席的笑聲比下午場多了不少。隨著台詞的推進,不時出現墜崖般,令人摒息的時刻。看完後比較鬆弛,但充滿唏吁。
崔台鎬選擇的兒子是被傷透了靈魂卻仍強打精神,還有空間隱藏自己的求救,與母親的互動也較為熱絡。飾演母親的徐堰鈴是更不正常的那個,像是活在自己世界般,說話誇張、亢奮,有點難以斷定是本來就這樣還是經過兒子的傷害後才變成這樣的。
這個版本的母子關係較為鬆散,更像是套在一個母子形象的框架下,不時做出出格的事,說出出格的話,兩人都帶著刺主動攻擊,也都因此受傷。在客串舞者出現的大轉折後,少了一些瘋狂,多了一些溫暖,雖然仍不到令人覺得傷口會好轉的程度,但足夠讓我感覺到似乎有些跡象。
雙卡司隔絕排練的創作選擇
從演出節目單中看到,導演組是刻意選擇讓兩組演員完全分開排練,甚至崔徐組至今(應該)都沒看過黃王組的演出及排練(應該也沒機會看現場了)。因為這個選擇,的確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個內容,對我來說,要如何控制兩個內容在技術上不要有太大的落差,會是很大的挑戰。
例如演員的走位完全不同,那燈光要怎麼打、cue點要怎麼下,甚至會關係到音樂與燈光的選擇。
我只有各看一次演出,大致上可以感覺到大的技術點與劇本轉折是一樣的,交由演員來處理內容,而控台旁兩顆follow,應該就是處理演員走位上的補光。音樂上我不太確定是否有換,但服裝很明顯沒有大改,不過配件不同且演員呈現的體態也不同,所以看起來差距仍然很大。
對導演組來說,我想到排練中的另一個難題,是要怎麼在排一組時,把自己看見另一組的模樣清空,來修整現在排練場這組的表演風格。且在排練中期,我不知道會不會需要克制自己不要試圖去比較。
剩下最後一週的演出
發文的時間,應該還有崔徐組最後一週的四場演出。演員是會隨著演出的場次進化的,所以其實我認為拿黃王組演到第六場,來對比崔徐組演一場其實會有誤會,不過可以看出選擇方向的根本性不同。
好像真的除了劇場演出外,沒有什麼其它的媒介,是可以看到不同的演員,在同一個劇本上做出如此不同風格的詮釋,除了過癮外沒有其它形容了。
希望日後能跟這四位演員有更多合作的機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