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劇場製作人、偶爾也做導演,大部份我在開始看戲(包括劇場、影視作品,下同)前是想著要放鬆享受,但很容易進入職業病模式,且會依照作品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狀態:
- 棒到超過我的想像力:完全進入作品,無法想像其製作或創作過程,只能驚嘆。
- 超棒:完全投入享受,看完後會回想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製作過程怎麼發生的?
- 好作品:投入享受,不自覺會想「原來製作/創作在這個橋段做了這個選擇」。
- 普通:會抽離,感受自己的不耐,然後思考究竟是為什麼不喜歡。
- 爛作品:抽離,如果是電影或劇場這種不太適合離開的,會抓著作品的某種概念,思考如果是我自己,會怎麼做。
發生在我身上,會讓我感受到抽離的狀態主要有兩個:
(1)覺得無聊了,看錶或打瞌睡、(2)覺得尬尷癌發作好想逃跑。

明明120分鐘左右,卻覺得有一整天那麼長
無聊的原因
會讓我覺得無聊的,絕大部份是因為無法被引導進戲裡,所以覺得既不期待接下來的劇情,也對角色的情緒沒有共感。在覺得無聊又覺得不想睡著的時間裡,我試著想倒底是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其一是在劇本的編排上,沒有提出目的或是角色急需解決的危機。我看到了角色的現況,包含他目前的困境、身心狀態、重要的過去等等,但我不知道角色要不要改變,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
絕大多數的劇本都有試著讓角色去發生改變,但時間點及明顯程度這兩點很重要,因為對我這個觀眾來說,如果是電影約莫25分鐘、劇場約40分鐘左右,我就會需要知道角色可能要去改變什麼。不然我不知道自己要期待什麼、看什麼、跟隨演出中的什麼,也就是勾子沒有勾住我,所以我就會覺得無聊想睡。
前幾天才去看了《麥塊電影》,雖然一開始用旁白的方式給出資訊很偷懶,但如果演出的其它元素夠有趣,還是滿有效的。這個旁白很快給出了「有人轉生到異世界看似成了救世主,但被大魔王抓走,他試著留下計策保留拯救世界的可能。」,所以才能讓我過渡到現實世界中另外四個要準備成為勇者的角色介紹(但那一段還是掉了下去,稍無聊)。

用傑克布萊克飾演的史蒂夫當旁白,是很討巧的做法,而有些會引發尷尬癌的戲,由他來演出就合理了
無論劇本想給觀眾的是一個哲學問題、回應,或是單純在類型中的爽片,英雄旅程的啟動都是必須且明確,然後也要在對的對間點上出現的。不然我就會看見角色看似痛苦掙扎,但卻沒有想改變的樣子,那我看鏡子就好,何必看戲?
其二是支援不足的老生常談,一個常見的概念、常見的問題很早就被觀眾意識到「啊,你想講這個」,情節編排、台詞深度、演員表現也都很普通,我會試著預測發展幾分鐘,發現也都差不多後,就會失去興趣。一旦失去興趣,即便後面的演出很精彩也很難救回分數了。
老生常談完全沒問題,畢竟娛樂產業發展到如今,99.9%的題目應該都被做過了。問題在問可以被歸類的核心主題,要怎麼做得讓觀眾願意跟著看下去?動作片就要夠爽、愛情片就要夠甜、懸疑片就要夠吊胃口、恐怖片就要夠嚇人。要做到大部份的人都能在過程中保持期待看完戲(無論是影視還是劇場),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面向市場的商業作品,即使有所謂的公式,要做到位仍然有很大難度。

像巨石強森這樣,本身就自帶支援的類型片,也得找到他來演才會成立
尷尬癌
而尷尬癌的部份最主要的問題是超過常識但又沒有足夠的支撐,容易變成自以為是,更嚴重一點就是自溺。如果不是往自以為是的方向走,但很有可能是創作上能力無法找到合適的方式表現情境或台詞,於是用了很炫麗的形式,無論是表演還是設計上,試圖轉移觀眾的注意力,希望觀眾不會注意到裡頭的空白。
有時候會有用,但有時不會,看你用來轉移的元素有多強,「我覺得演員好美好帥,但他竟然能說完這些台詞好像沒有講過一樣。」、「畫面好美好有趣…但要幹嘛呢?」。尷尬癌由於沒有將觀眾帶進演出的世界觀中,就把超過常識的台詞或主軸展現出來,不願意腦補的觀眾就會因為覺得不明所以或是不合常理,而一秒出戲。然後就很難救回來了。
在我的經驗裡,尷尬癌很可怕的一件事情是:當在創作過程中,把橋段或台詞放入,並說服了自己,無論是暫時覺得可以,還是先放著讓它過以便處理別的更大的問題。在持續注視著整個作品的時候,會逐漸習慣,然後自己也覺得不尷尬了,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但看戲的人是第一次看,根本沒有習慣這回事,於是就會被尷尬引得雞皮疙瘩狂起,然後覺得好想逃離,至少我就是這樣。

小眾的作品可以與適合的觀眾激起強烈的共鳴,在這個情況下,也許我上面說的都不復存在。因此看到覺得無聊或是尷尬的作品,可能只是我或你跟這個作品不適合,而不是誰看不懂或是誰比較爛。還是希望看到的戲都是好看的,無論是劇場還是影視作品都是如此。
你有看過什麼覺得無聊或難看到爆的戲嗎?有記得是什麼原因嗎?歡迎在留言分享,或是將這篇文章分享出去,對我都是很大的鼓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