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CSIS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歐洲、俄羅斯暨歐亞項目團隊於2025年6月釋出新報告《俄羅斯戰時經濟:從甜蜜高峰到宿醉》,詳細探討俄羅斯如何在經濟制裁與戰爭壓力下撐持其戰爭機器。報告聚焦在俄羅斯如何「靠高油價撐起戰時經濟」、實施「軍事凱因斯主義」以及「長期轉型風險」。本次座談邀請三位重量級專家共同剖析俄羅斯的經濟真相與潛在危機。
一、戰前準備:俄羅斯不是毫無準備進戰場
🎙 Peterson研究所的Alina Rybakova指出,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俄羅斯早已著手打造「經濟堡壘」,減少對西方金融體系的依賴,並去美元化、積累外匯儲備。雖然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的速度與規模出乎國內官員預料,但俄羅斯已部署出一套「為制裁準備的機制」。💬「從Swift斷鍊的風險,到中央銀行儲備凍結,早在2014年就已經被俄方模擬過。」Alina強調。
二、從金融崩潰到短期復甦:靠的是「戰爭油財」
俄羅斯經濟在戰爭初期面臨重擊:盧布貶值、資金外逃、投資凍結。但CSIS研究員Maria Snegovaya指出,俄羅斯迅速採取一連串應變措施,包括:
- 提高利率至20%以上
- 實施資本管制
- 靠高漲的化石燃料價格(油價一度超過每桶100美元)作為「緩衝器」
📈 「2022年俄國帳面上經常帳盈餘高達2,300億美元,幾乎彌補了被凍結的外匯儲備。」Alina說道。
三、「軍事凱因斯主義」浮現:花大錢買戰力也買穩定
俄羅斯政府大量支出支撐國防產業與兵員薪資:
- 每名合同兵薪資從4.2萬盧布暴增至20萬盧布
- 約有三分之一軍事預算用於支付士兵和僱傭兵薪資
- 軍工產業帶動地方經濟復甦,形成「死亡經濟學(Dethonomics)」
🎖「這筆『血錢』不只買來士兵,也支撐了俄羅斯內需市場與工業產出,讓地方經濟免於崩潰。」報告指出。
四、戰時泡沫的副作用:通膨、勞動力短缺、結構失衡
🔺目前俄國通膨率接近10%,央行利率仍維持高位(約20%),並出現下列問題:
- 勞動市場嚴重緊繃,失業率僅2%
- 投資人信心不足,民間銀行存款雖多但不願放貸
- 軍工支出排擠了其他產業發展
💬「俄國經濟的泡沫不是靠房地產,而是靠戰爭開支撐起,這不是永續模式。」Maria警告。
五、俄羅斯戰後經濟難「軟著陸」?
🔍 根據報告預測:
- 若制裁持續: 俄羅斯能撐住現況,戰爭規模不變,但難以擴大攻勢。
- 若部分解除制裁: 西方企業未必會回流,投資氣氛難以恢復。
- 若加強制裁(特別是油價限制與打擊影子船隊): 將對俄羅斯財政形成壓力,逐步削弱其戰力。
📌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戰後,普丁仍計劃持續5年以上的大規模軍工支出,維持傭兵軍隊規模,轉為「大型瓦格納軍團」。
六、中國是救命繩還是陷阱?
中國為俄羅斯提供大量零組件、晶片與替代技術,被視為俄羅斯戰時經濟的「生命線」。但:
- 中資銀行對美國制裁高度敏感
- 對中國而言,俄羅斯只是小型貿易夥伴
- 技術合作與投資多數停留在紙上談兵
💬「這是一段不對等的關係,俄羅斯像個小弟去求援,而不是平等合作。」Alina評析。
七、西方還能做什麼?制裁工具仍有效
CSIS專家建議西方應聚焦:
- 強化油價上限的執行力,特別是打擊俄國的影子船隊
- 持續提供烏克蘭軍援與情報支援
- 避免提前釋出制裁鬆綁訊號,避免助長俄方士氣
- 改善對中國的次級制裁執行,封堵科技流入俄國的通道
結語:俄國不會明天垮,但也無法永遠強撐
CSIS總結指出:
「俄羅斯戰時經濟既不會明天崩潰,也不會永遠持續。」
「它不是不可擊敗的巨人,而是一個靠戰爭糖衣暫時振作的經濟體。」
對西方而言,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期待俄羅斯崩潰,而是要「跑得夠快才能維持現狀」,防止俄羅斯進一步擴張、破壞國際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