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CSIS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歐洲、俄羅斯暨歐亞項目團隊於2025年6月釋出新報告《俄羅斯戰時經濟:從甜蜜高峰到宿醉》,詳細探討俄羅斯如何在經濟制裁與戰爭壓力下撐持其戰爭機器。報告聚焦在俄羅斯如何「靠高油價撐起戰時經濟」、實施「軍事凱因斯主義」以及「長期轉型風險」。本次座談邀請三位重量級專家共同剖析俄羅斯的經濟真相與潛在危機。
一、戰前準備:俄羅斯不是毫無準備進戰場
🎙 Peterson研究所的Alina Rybakova指出,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俄羅斯早已著手打造「經濟堡壘」,減少對西方金融體系的依賴,並去美元化、積累外匯儲備。雖然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的速度與規模出乎國內官員預料,但俄羅斯已部署出一套「為制裁準備的機制」。💬「從Swift斷鍊的風險,到中央銀行儲備凍結,早在2014年就已經被俄方模擬過。」Alina強調。
二、從金融崩潰到短期復甦:靠的是「戰爭油財」
俄羅斯經濟在戰爭初期面臨重擊:盧布貶值、資金外逃、投資凍結。但CSIS研究員Maria Snegovaya指出,俄羅斯迅速採取一連串應變措施,包括:
- 提高利率至20%以上
- 實施資本管制
- 靠高漲的化石燃料價格(油價一度超過每桶100美元)作為「緩衝器」
📈 「2022年俄國帳面上經常帳盈餘高達2,300億美元,幾乎彌補了被凍結的外匯儲備。」Alina說道。
三、「軍事凱因斯主義」浮現:花大錢買戰力也買穩定
俄羅斯政府大量支出支撐國防產業與兵員薪資:
- 每名合同兵薪資從4.2萬盧布暴增至20萬盧布
- 約有三分之一軍事預算用於支付士兵和僱傭兵薪資
- 軍工產業帶動地方經濟復甦,形成「死亡經濟學(Dethonomics)」
🎖「這筆『血錢』不只買來士兵,也支撐了俄羅斯內需市場與工業產出,讓地方經濟免於崩潰。」報告指出。
四、戰時泡沫的副作用:通膨、勞動力短缺、結構失衡
🔺目前俄國通膨率接近10%,央行利率仍維持高位(約20%),並出現下列問題:
- 勞動市場嚴重緊繃,失業率僅2%
- 投資人信心不足,民間銀行存款雖多但不願放貸
- 軍工支出排擠了其他產業發展
💬「俄國經濟的泡沫不是靠房地產,而是靠戰爭開支撐起,這不是永續模式。」Maria警告。
五、俄羅斯戰後經濟難「軟著陸」?
🔍 根據報告預測:
- 若制裁持續: 俄羅斯能撐住現況,戰爭規模不變,但難以擴大攻勢。
- 若部分解除制裁: 西方企業未必會回流,投資氣氛難以恢復。
- 若加強制裁(特別是油價限制與打擊影子船隊): 將對俄羅斯財政形成壓力,逐步削弱其戰力。
📌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戰後,普丁仍計劃持續5年以上的大規模軍工支出,維持傭兵軍隊規模,轉為「大型瓦格納軍團」。
六、中國是救命繩還是陷阱?
中國為俄羅斯提供大量零組件、晶片與替代技術,被視為俄羅斯戰時經濟的「生命線」。但:
- 中資銀行對美國制裁高度敏感
- 對中國而言,俄羅斯只是小型貿易夥伴
- 技術合作與投資多數停留在紙上談兵
💬「這是一段不對等的關係,俄羅斯像個小弟去求援,而不是平等合作。」Alina評析。
七、西方還能做什麼?制裁工具仍有效
CSIS專家建議西方應聚焦:
- 強化油價上限的執行力,特別是打擊俄國的影子船隊
- 持續提供烏克蘭軍援與情報支援
- 避免提前釋出制裁鬆綁訊號,避免助長俄方士氣
- 改善對中國的次級制裁執行,封堵科技流入俄國的通道
結語:俄國不會明天垮,但也無法永遠強撐
CSIS總結指出:
「俄羅斯戰時經濟既不會明天崩潰,也不會永遠持續。」
「它不是不可擊敗的巨人,而是一個靠戰爭糖衣暫時振作的經濟體。」
對西方而言,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期待俄羅斯崩潰,而是要「跑得夠快才能維持現狀」,防止俄羅斯進一步擴張、破壞國際秩序。
專有名詞解釋:
- CSIS(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跨黨派智庫,長期追蹤國際安全、經濟與科技議題。文中引述的是其 2025 年 6 月發佈的《The Russian Wartime Economy: From Sugar High to Hangover》報告。 - Peterson 研究所(PII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專注全球宏觀經濟與貿易政策的獨立智庫,以數據導向研究聞名。 - 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
全球銀行間清算與訊息交換網路。被剔除 SWIFT 相當於金融「斷鍊」,使國際支付與結算大幅受阻。 - 去美元化(De-dollarization)
透過增持黃金、人民幣、歐元等非美元資產,降低對美元與美系金融基礎設施的依賴。 - 外匯儲備凍結
西方將俄羅斯中央銀行在海外帳戶持有的外匯與黃金資產列為制裁對象,禁止調度使用。 - 資本管制(Capital Controls)
政府限制貨幣換匯、資本出入或外匯轉移,以穩定匯率並防止資本外流。 - 軍事凱因斯主義(Military Keynesianism)
透過擴張性軍費開支刺激總需求與就業,短期內支撐經濟成長與社會穩定的作法。 - 死亡經濟學(Deathonomics)
形容以戰爭死亡與軍需消耗拉動地方經濟的畸形循環:軍工產值升高→薪資提高→消費暫時繁榮,但脫離戰爭即失支撐。 - 契約軍人(Contract Soldier)
俄軍志願職業軍人,需要簽署固定年限合約並領取月薪、獎金與補貼,與義務役兵區分。 - 央行政策利率
由中央銀行設定、影響市場借貸成本的基準利率。俄央行將利率拉至 20% 以上以遏制通膨與支撐盧布匯價。 - 經常帳盈餘(Current Account Surplus)
一國商品、服務與一次性轉移之收支差額為正值時,即稱經常帳盈餘。高油價推升俄羅斯出口收入,抵銷制裁衝擊。 - 軍工支出排擠效應(Crowding-out Effect of Military Spending)
政府大幅增加軍費,導致資源與資金從民生及高附加價值產業被抽走,長期壓抑結構轉型。 - 影子船隊(Shadow Fleet)
為規避石油限價與保險制裁,俄羅斯以第三國船舶或偽裝船名、繞道航線輸出原油,形成難以追蹤的「暗船」網絡。 - 油價上限(Price Cap on Russian Oil)
G7 與歐盟對俄原油設定離岸報價上限(目前每桶 60 美元),超限者將無法獲得歐美保險與金融服務。 - 大型瓦格納軍團(Expanded Wagner-style Force)
指俄羅斯計畫在戰後持續維持規模可觀的僱傭兵/準軍事部隊,以遂行海外與邊境作戰及影響力行動。 - 次級制裁(Secondary Sanctions)
西方針對與受制裁對象有交易的第三國金融機構或企業施加懲罰,迫使全球體系共同執行制裁。 - 戰爭泡沫(Wartime Economic Bubble)
依賴短期軍費與高油價撐起的景氣幻象,一旦外部需求或價格回落,失衡將迅速浮現。 - 中國零組件與替代技術輸血
指在西方禁運背景下,中國企業向俄國出口民用晶片、機床及車用零件,填補高階科技缺口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