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特勒的姪子。圖片取自網路
這個人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姪子。
他的名字是 William Patrick Hitler,出生於英國利物浦。他於 1939 年移居美國,後來在美國海軍服役,與納粹德國作戰。
他獲得紫心勳章(Purple Heart),這是頒發給在戰場上受傷的軍人。退伍後,他改名並過著平凡的生活,從此與那個名字劃清界線。
上面是圖片文字翻譯。下面是真實的故事。
在納粹德國最黑暗的年代,阿道夫·希特勒的親姪子卻選擇站在對立面。William Patrick Hitler(1911-1987),這位出身愛爾蘭與德國混血家庭的青年,在1944 年加入美國海軍,並於太平洋戰區服役,最終因傷獲得紫心勳章。他的父親 Alois Hitler Jr. 是希特勒同父異母的兄長,曾有不光彩紀錄——家暴(據說,他打William,就像他自己被自己的父親打一樣)、逃家、與英國女性 Bridget Dowling 私奔——讓這個家庭支脈自始就成為希特勒不願承認的一頁。
而William 呢?他的故事也並不是那麼地單純。他的父親在1914年拋棄了他們跑到歐陸去賭博,後來就再也沒有與他們團聚。他自己曾在 1933 年前往德國,企圖以「元首的姪子」身份謀取工作。他的叔叔給了他一份工作,但是並不信任他,甚至不允許他匯款給自己在英國的媽媽。
因此,他威脅要寫爆料文;後來(1939)當希特勒要求他放棄英國國籍時,他逃走了。然後,他又威脅希特勒,說要爆料希特勒的祖父其實是猶太人。
這段歷史常被拿來質疑他的動機:「他真的反對納粹嗎?還是只是不被賞識的親戚?」但不論起心動念,他最終選擇加入美軍,投身對抗軸心國的戰爭,甚至不惜冒著被德軍俘虜、以戰犯處置的風險。
後來他到了美國,並於1944年加入美國海軍,並於1947年退役。
戰後,他選擇在紐約長島低調定居,改姓為 Stuart-Houston,刻意與希特勒這個名字劃清界線。他與妻子育有四個兒子,全部終身未婚、未生育,家族至此無後。有人說這是刻意的「讓這個姓氏走向終結」,也有人說那是無聲的道德懲罰。但不管動機為何,William 的人生從此走入沉默,不再與納粹歷史有任何公開聯繫。
從歷史角度來看,這是一個血緣與信念相衝突時的抉擇故事。一個人不能選擇出生,但他能選擇立場。William Patrick Hitler 的選擇,應該是值得讚賞的——對吧?
可是如果他活在今天,他恐怕還是「不行」。
在當代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氛圍中,許多人會更關注他的出身而不是他的行動。他是希特勒的姪子,是納粹領袖的血親,是極權者的家族成員,這樣的身分在社群網路與輿論場中就足以成為「原罪」。
或許有人會說:
• 「你身上流著加害者的血,你沒資格說話。」
• 「你年輕時不是還想靠叔叔找工作?現在反過來裝英雄?」
• 「你只是為了自保才參軍,並不代表你真的良心覺醒。」
• 「你既然真心反對納粹,為什麼不更高調地揭露你叔叔的惡行?」
這些質疑在今日網路輿論場中並不陌生。無論你做了多少努力,只要有一段不完美的過去、有一絲可議的動機、有一點不夠清晰的立場,就足以讓人對你發起抵制,甚至全盤否定你的一切。
這正是取消文化的問題。
取消文化原本是對不當言行的一種抵制手段,但當它演變成對個人整體的否定,並要求以「道德純潔」作為發聲門檻,就變成一種「道德潔癖」、那就危險了。它不容許過去錯誤、不容許掙扎過程,不容許人性的灰色地帶。它只接受二元對立:你要嘛是聖人,要嘛是惡魔。
但歷史不是這樣的、人也不是這樣容易做的。在真實世界中,多數人、或許是絕大多數人,是在矛盾與掙扎中一步步前行的。William Patrick Hitler 並不是完人,但他從納粹家庭中走出來,選擇反抗、選擇承擔、選擇沉默而非利用。他的故事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