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有句話說:「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在台灣,大多數家庭對教育的想像,深深繫在「未來的生計」上。他們愛孩子的方式,是安排好考試、補習、證照與升學路線——希望孩子將來能安穩、有工作、有收入。這樣的出發點,其實可以理解,因為他們知道生活的重量。
但也有少數的一些孩子,是在另一種氛圍裡長大的。他們的家庭允許探索,不那麼急著問「這樣有沒有用」、「將來養不養得活自己」。喜歡動物,就讓他們養、讓他們試;喜歡自然,就帶他們走進山林、接觸研究者。他們的自由來自於被支持,也來自於不用先證明「你這樣將來能不能養活自己」。這樣的安排,可能是因為他們自己從未過過捉襟見肘的日子,所以他們看重孩子的天份,認為讓孩子快樂成長比什麼都重要。
108課綱鼓勵孩子探索、表達自我,這個理念我們理解,也不反對。
只是,大部份的我們,從來沒被允許那樣長大。
- 我們是那些時時被提醒「這能當飯吃嗎」的孩子;
- 我們是那些經常被告誡「不要想那麼多,先考上大學再說」的孩子;
- 我們是那些只要一次考壞,可能就永遠失去選擇權的孩子。
所以,當我們提出疑問、指出制度落差、提醒資源不均,不是為了否定改革,而是因為我們想問:
如果我們不能先讓更多孩子,有機會體驗那種『不必先證明自己有用』的自由,那麼108課綱,是不是就只是空中樓閣?
108課綱最根本的矛盾在於—它以「自主、探索、多元」為名,但卻沒有先處理整個社會對孩子「有用性」的焦慮文化與階級落差。
Rob Henderson在《Troubled》這本書裡講過:
“Luxury beliefs are ideas and opinions that confer status on the upper class, while often inflicting costs on the lower classes.”
(奢侈信念是上層階級用來彰顯地位的觀念,卻往往讓底層階級承擔代價。)
在我看來, 108課綱裡那些關於「多元」與「自由探索」的理念,對某些人來說,也許已經成了一種信念上的「奢侈品」。
很多時候,我覺得108課綱是什麼呢?是一個只有當你不必為生活擔憂時,才會覺得合理、甚至美麗的制度理想。
因為大部分的人還是要先煩惱「未來的生計」,還是要先回答「做這件事對將來有什麼用」,於是108課綱裡那些「探索自我」、「素養導向」、「多元選修」、「學習歷程檔案」,在某些人眼中是解放,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卻是負擔、焦慮、甚至成為競爭焦土。
於是那些「自由」,最後變成:
- 有資本者的選修舞台;
- 無資源者的焦慮疊加;
- 教師的行政負擔;
- 家長的自我懷疑;
- 孩子的階級測試。
甚至可以這樣說:108課綱裡的某些設計,其實已經成了一種「奢侈信念」。
它假設每個孩子都可以自由探索、多元選修、從興趣中長出未來;但現實是,只有資源夠多、家庭支持強、沒有立即經濟壓力的學生,才有資格探索自己。
對多數孩子來說,學習歷程不是表達自我的工具,而是新的評比賽道;自主學習不是自由選題,而是用表格包裝焦慮的任務。
如果我們沒有先處理這些結構性落差,108課綱的「自由」就只是一場菁英式的演出,而底層學生只能像以前一樣,在黑板背後默默算著選填志願的風險。
當我們說「讓孩子找到自我」,可是在孩子能夠「被允許做自己」之前,我們的制度、文化與家庭,就已經告訴他:「你最好趕快找到一個能賺錢的自己」。
那麼,探索會變成一場高風險的豪賭,自主只是另一種精英競賽,多元最後也只剩下「看誰比較會包裝自己」。
我們不是反對108課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