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太陽系以外的行星】台北天文館專題演講揭秘:湯雅雯博士帶你一窺系外行星的形成奧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仰望星空,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除了我們的太陽系,宇宙中其他恆星的周圍,是不是也存在著行星?它們是怎麼诞生的?又是否可能孕育生命?

為了解開這些謎團,台北天文館日前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助研究員湯雅雯博士,舉辦專題演講「搜尋太陽系外的行星形成」,帶領民眾深入探索系外行星的世界,從發現歷史到最新技術,一步步揭開人類尋找「第二個地球」的壯闊旅程。


一、從 1995 年開始,人類終於找到「太陽系以外的行星」

1995 年,瑞士天文學家 米歇爾・麥爾(Michel Mayor) 與 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 首次發現繞著其他恆星公轉的系外行星「飛馬座 51b」,從此開啟了系外行星研究的序章。這項劃時代的發現,也讓兩位科學家在 2019 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湯雅雯博士指出,截至目前為止,人類已發現超過 5,000 顆系外行星,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中。這些行星大小不一、軌道各異,有的像木星一樣巨大,有的則比地球還小,它們的存在徹底顛覆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二、我們怎麼「看見」系外行星?四大搜尋方法一次看懂!

由於系外行星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直接看見它們並不容易。天文學家們發展出多種巧妙的觀測方法,來間接推測行星的存在:

1️⃣ 星光的都卜勒效應(Radial Velocity)

  • 原理:當行星繞恆星運行時,會造成恆星輕微「搖擺」,改變我們接收到的星光頻率。
  • 優點:可推斷行星質量與軌道周期。
  • 限制:較難發現質量小的行星或距離恆星远的行星。

這個方法在 1995 年首度成功發現系外行星,也讓麥爾與奎洛茲拿下諾獎。

2️⃣ 掩星法(凌星法,Transit Method)

  • 原理:當行星通過恆星前方時,會使恆星亮度微微下降。
  • 優點:可同時分析行星大小、軌道傾角,甚至大氣成分。
  • 限制:行星軌道必須側向對準地球才能觀測到。

這是目前發現最多系外行星的方法,如 NASA 的克卜勒與 TESS 太空望遠鏡都仰賴此法。

3️⃣ 重力微透鏡法(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

  • 原理:當一個天體經過背景恆星前方,其重力會像透鏡般放大背景星光。
  • 優點:可偵測到距離很遠或質量極小的行星。
  • 限制:事件罕見,無法重複觀測。

4️⃣ 直接成像法(Direct Imaging)

  • 原理:直接用望遠鏡拍攝行星反射或發出的光。
  • 優點:能真正「看見」行星,研究其大氣與表面特性。
  • 限制:技術難度高,目前僅能觀測到年輕、大質量、距離恆星遠的行星。

三、行星的搖籃:拱星盤——太陽系的童年寫照

湯雅雯博士強調,要了解行星如何形成,不能只看成熟行星本身,還必須回到它們的「出生地」——拱星盤(Circumstellar Disk)

這些盤狀結構由氣體與塵埃組成,環繞在年輕恆星周圍,就像當年太陽系的模樣。天文學家相信,行星就是在這些盤中,經由塵埃聚集、氣體累積而逐漸形成。

她分享了一張由 哈伯太空望遠鏡 拍攝的拱星盤影像,其中某些盤面上出現明顯的螺旋結構或空隙,這些很可能就是正在形成中的行星「清理出來的路徑」


四、台灣的貢獻:我們也在「看星星」的路上扮演關鍵角色!

湯雅雯博士自豪地表示,台灣在這場探索系外行星的國際任務中,絕非旁觀者。中央研究院是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的正式成員,不僅參與望遠鏡的建造,還負責設計與製造關鍵的接收機設備。

ALMA 由 66 座高精度天線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電波天文台之一。它能夠穿透塵埃雲,觀測到恆星形成區與原行星盤中最細節的結構。

2017 年,湯雅雯與研究團隊利用 ALMA 觀測位於御夫座的 AB 星,首次拍攝到盤面上壯觀的旋臂結構,這些結構很可能就是行星正在誕生的徵兆。雖然還無法百分之百確認那就是行星,但已是邁向直接證據的一大步。


五、未來展望:新世代望遠鏡,有望揭開行星形成最終篇章

湯雅雯指出,目前絕大多數系外行星仍是透過掩星法與都卜勒效應發現的,這些方法較適合觀測距離近、質量大、軌道週期短的行星。

若我們想找到更年輕、更遠、甚至類似地球的行星,就必須仰賴更高解析度的直接成像技術。好消息是,**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與未來的南希・葛莉絲・羅曼太空望遠鏡(Roman Space Telescope)**都已蓄勢待發,預計將帶來更多突破性發現。


六、結語:系外行星探索,是科學也是夢想

從第一顆系外行星的發現,到如今能「看見」行星形成的蛛絲馬跡,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展。而這一切,離不開全球科學家的通力合作,也離不開像湯雅雯博士這樣默默耕耘的研究者。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真的能找到另一顆擁有藍天、海洋與生命的星球。而那個世界,也許正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亦幻亦真百科
2會員
308內容數
虛幻與現實的交織,聊聊虛幻幻與現實的那些事
亦幻亦真百科的其他內容
2025/06/19
宇宙中,每一顆行星的誕生,都始於一片混沌的氣體與塵埃。但你知道嗎?氣態巨行星如木星,必須在「短短幾百萬年」內快速形成,否則就會錯過宇宙送給它的大氣層禮包;而像地球這樣的岩質行星,則能從容地在塵埃中緩緩成形,歷經億萬年的雕琢。 這樣的差異從何而來?行星究竟是如何在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中誕生的?最近
2025/06/19
宇宙中,每一顆行星的誕生,都始於一片混沌的氣體與塵埃。但你知道嗎?氣態巨行星如木星,必須在「短短幾百萬年」內快速形成,否則就會錯過宇宙送給它的大氣層禮包;而像地球這樣的岩質行星,則能從容地在塵埃中緩緩成形,歷經億萬年的雕琢。 這樣的差異從何而來?行星究竟是如何在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中誕生的?最近
2025/06/18
蘋果一年一度的 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總是牽動全球果粉的心弦。而今年,一項破天荒的決定震撼了整個科技圈——**iOS 不再「一年一代號」,而是從 iOS 18 直接跳到 iOS 26!**這不僅是命名方式的改變,更象徵著蘋果對這次更新的高度期待:這不是一次例行升級,而是一場屬於 iPhone
2025/06/18
蘋果一年一度的 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總是牽動全球果粉的心弦。而今年,一項破天荒的決定震撼了整個科技圈——**iOS 不再「一年一代號」,而是從 iOS 18 直接跳到 iOS 26!**這不僅是命名方式的改變,更象徵著蘋果對這次更新的高度期待:這不是一次例行升級,而是一場屬於 iPhone
2025/06/18
宇宙浩瀚無垠,但我們對它的了解,卻還停留在片片段段。比方說,宇宙中絕大部分的物質,竟然長期處於「失蹤人口」的狀態。 這些物質並非什麼神祕的新粒子,而是我們熟悉的「普通物質」(baryonic matter)——由質子、中子與電子組成,構成了恆星、行星、人類、甚至你手中那塊餅乾的基本元素。然而,當天
2025/06/18
宇宙浩瀚無垠,但我們對它的了解,卻還停留在片片段段。比方說,宇宙中絕大部分的物質,竟然長期處於「失蹤人口」的狀態。 這些物質並非什麼神祕的新粒子,而是我們熟悉的「普通物質」(baryonic matter)——由質子、中子與電子組成,構成了恆星、行星、人類、甚至你手中那塊餅乾的基本元素。然而,當天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隨著國際間對月球資源的競爭加劇,本文探討為何現階段各國急於返回月球,以及未來可能發掘的資源與人類的太空任務計劃。分析了月球的稀有金屬、氦與水等資源的潛在價值,同時也反思了太空科技在國際間角力中的角色與未來發展。透過對科普文章的分析,揭示了這些知識如何啟發讀者對未來探索的想像。
Thumbnail
隨著國際間對月球資源的競爭加劇,本文探討為何現階段各國急於返回月球,以及未來可能發掘的資源與人類的太空任務計劃。分析了月球的稀有金屬、氦與水等資源的潛在價值,同時也反思了太空科技在國際間角力中的角色與未來發展。透過對科普文章的分析,揭示了這些知識如何啟發讀者對未來探索的想像。
Thumbnail
火星上出現的人臉建築和其他疑似外星文明遺蹟引發了人們對火星的疑問和好奇。除了人臉建築外,還有五邊形金字塔、碾壓痕跡、雕刻門洞等一系列奇怪的形態,在人類探索火星的歷程中陸續出現。NASA對這些建築一直遮遮掩掩,引發了人們對真相的質疑。究竟這些建築是光影幻覺,還是火星上曾存在外星文明的遺留痕跡呢?
Thumbnail
火星上出現的人臉建築和其他疑似外星文明遺蹟引發了人們對火星的疑問和好奇。除了人臉建築外,還有五邊形金字塔、碾壓痕跡、雕刻門洞等一系列奇怪的形態,在人類探索火星的歷程中陸續出現。NASA對這些建築一直遮遮掩掩,引發了人們對真相的質疑。究竟這些建築是光影幻覺,還是火星上曾存在外星文明的遺留痕跡呢?
Thumbnail
  自從瞭解到不能盡信「星際揭密」諸類陰謀論網站,兄弟便想另尋方法截取外星人動向,這是為何在早些日子,他倆把天文台潮汐資料影印帶回家。你看,倘若在撇除強烈季候風和地殼微變化等因素後,依然存在異常潮汐現象,有可能是飛碟到訪時駛進月球軌道內,其曲速引擎的負質量對重力區域造成影響。   然而最先提出這個
Thumbnail
  自從瞭解到不能盡信「星際揭密」諸類陰謀論網站,兄弟便想另尋方法截取外星人動向,這是為何在早些日子,他倆把天文台潮汐資料影印帶回家。你看,倘若在撇除強烈季候風和地殼微變化等因素後,依然存在異常潮汐現象,有可能是飛碟到訪時駛進月球軌道內,其曲速引擎的負質量對重力區域造成影響。   然而最先提出這個
Thumbnail
「地球上有外星人嗎?」這或許是一部分地球人十分好奇,而另一部分地球人感到恐懼的話題。這篇或許會小小揭露跟這方面有關的話題,但我無法證實這樣的訊息是否為真,因為內容主要是我的靈魂與外星人的關係。
Thumbnail
「地球上有外星人嗎?」這或許是一部分地球人十分好奇,而另一部分地球人感到恐懼的話題。這篇或許會小小揭露跟這方面有關的話題,但我無法證實這樣的訊息是否為真,因為內容主要是我的靈魂與外星人的關係。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人類誕生在地球上,不是偶然;當然,你的存在本身,也不是偶然。本篇文章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侃南的著作《地球守護者:地球實驗的阿卡西紀錄》,介紹外星人在地球播種生命,以及人類作為「星際種子」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人類誕生在地球上,不是偶然;當然,你的存在本身,也不是偶然。本篇文章根據催眠師朵洛莉絲•侃南的著作《地球守護者:地球實驗的阿卡西紀錄》,介紹外星人在地球播種生命,以及人類作為「星際種子」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職業太空人 X 實體照片 X 圖表,最完整的宇宙圖鑑 本書《只有太空人才知道的美好宇宙圖鑑》由日本太空人——野口聰一撰寫,以實際的太空人經驗介紹各種宇宙的有趣事物!從宇宙的味道,到宇宙的顏色,甚至是太空人穿的太空衣、吃的晚餐,只要你想得到的疑問,都將在本書中為你一一解答!身為太空迷的你千萬不能錯過!
Thumbnail
職業太空人 X 實體照片 X 圖表,最完整的宇宙圖鑑 本書《只有太空人才知道的美好宇宙圖鑑》由日本太空人——野口聰一撰寫,以實際的太空人經驗介紹各種宇宙的有趣事物!從宇宙的味道,到宇宙的顏色,甚至是太空人穿的太空衣、吃的晚餐,只要你想得到的疑問,都將在本書中為你一一解答!身為太空迷的你千萬不能錯過!
Thumbnail
中國大陸發射衛星,國防部昨天發佈了警報。究竟發射衛星會不會發生侵犯別國領空的問題,本文提出簡要解説,以供讀者參考。
Thumbnail
中國大陸發射衛星,國防部昨天發佈了警報。究竟發射衛星會不會發生侵犯別國領空的問題,本文提出簡要解説,以供讀者參考。
Thumbnail
這顆偶然從宇宙灰塵和氣體誕生的藍色星球,有高山、有森林、有大海,當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生命之間彼此互賴共存。或許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了,但我覺得她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她的名字叫「地球」。
Thumbnail
這顆偶然從宇宙灰塵和氣體誕生的藍色星球,有高山、有森林、有大海,當中孕育著無數的生命,生命之間彼此互賴共存。或許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了,但我覺得她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她的名字叫「地球」。
Thumbnail
上次談到系外行星的發現與觀測方法,本週來談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天文學界對太陽系形成的推論 ALMA拍攝的原行星盤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為由電波望遠鏡構成的天文干涉儀。近年來人類用以觀測分子雲內黑暗且濃密的氣體運動,尤其是各個發展階段原恆星盤,以深入探討恆星的形成過程。
Thumbnail
上次談到系外行星的發現與觀測方法,本週來談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天文學界對太陽系形成的推論 ALMA拍攝的原行星盤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為由電波望遠鏡構成的天文干涉儀。近年來人類用以觀測分子雲內黑暗且濃密的氣體運動,尤其是各個發展階段原恆星盤,以深入探討恆星的形成過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