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劉聯盟的高潮戲,莫過於「賠了夫人又折兵」(誤)。
孫權嫁妹。
「權稍畏之,進妹固好。」我大江東孫氏政權,在怕小劉備個什麼東西?
根據陳壽的寫法,前文是說赤壁戰後,劉備收下荊南四郡,又得到盧江雷續的部曲數萬口,更在劉琦死後被推舉為荊州牧。所以孫權有點怕。
動不動就拿十萬砸合肥的孫仲謀會怕?
說奇妙也很奇妙,荊州線自赤壁開始,孫吳投入的兵力,幾乎都是三萬兵。
十三萬或許是孫權在建安年間可動用的遠征軍「常數」。也就是根據人口基數能額外加徵的數量,跟常備軍不同。雖不少,實不多。
廣陵陳登在建安初,就誇口與徐州劉備合兵能有十萬。更不要說據南郡結江夏的劉表,至少也有十數萬兵給曹操「搜刮」。
我們都知道,蜀漢滅亡時的兵冊,也就十萬出頭兵。東吳滅亡時?約二十三萬,佔人口一成左右。在那個時代的醫療衛生條件,以及連年征戰下,人口成長將近一倍也是很可觀了。
相對劉備(含劉琦)原本約兩萬兵,「收復荊州」之後?加上雷緒的估五萬我想就差不多了。原本東吳三萬兵開過來,不說輾壓也能拿下劉備大多領地,現在可難。所以孫權稍畏?好像也說得通?問題在於「固好」。
稍畏則和親固好,這是非常「漢人思維」的邏輯。
但劉備之於孫權,並不到匈奴之於漢朝的程度。劉邦不進公主,匈奴可是有本事直搗他黃龍的。孫權此時頂多是「要打倒劉備會有比較大的損傷」,進個屁妹。
翻一翻,我前面才說過,江東的主軸,很可能還是「蠻夷思維」。
上頭算兵力也是為了這個原因:跟徐州廣陵荊州南郡江夏等地相比,江東那麼大,人口基數卻顯然要低得多。
對,第一是孫權對於「大江東」的控制力有限,山地許多越民都未必是他的役男。
第二還是,此地蠻荒。
後來也注意到,三國志中包含荊州跟江東,很多人都有類似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驕傲。
天朝為漢,我是楚人。
地域性的風俗民情,在中國史上是不應該被忽略的一塊。
魯人、齊人、秦人的驕傲,在戰國之後仍不時初現在史書中,一直到隋唐都依稀可見。
回到主題不要扯太遠,對於中國周邊民族,交易女性來結盟是常態,而且大家都是「給出女兒的是老大」,唯獨中國中原在那邊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我的意思是,孫權嫁妹,或許可以解讀成,是為了要劉備加入他的部落。
從這個角度看,有一些事情益發有趣。
「孫權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侍婢百餘人,皆親執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凜凜。」
咱們弓腰姬孫尚香那是一個鼎鼎有名。
而且「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此文重點通常放在「權妹」跟「縱橫不法」,如果我們改在「將吳吏兵」會發現什麼呢?
東吳不是只有孫尚香一個女人可以號令將吏,她媽媽吳夫人「助治軍國,甚有補益」,姑姑也曾出謀建策,助孫策打敗張英。姑姑是姓孫的,當然你要說家風也可以。不過,三國「女將」你認識幾個?能打仗的,至少要能當軍師。
西涼一個王異……祝融夫人不算啦,虛構的,但東吳正史上就拿出三個。當然,孫尚香真要說算是介於女將跟花瓶之間的人物。也正好可以拿來對比:江東正處於蠻荒跟漢化的過渡時期。越後期越「斯文」,不過也只是把戰場換進宮廷而已。
其他想說的,大概之前都寫過了,可參照【隆中對的關鍵人物,其實是孫尚香?】